展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内容体系

发布时间:2020-02-25   |  所属分类:特殊教育: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高校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就是为了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用中华传统美德构建“基础”课专题教学内容,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条主线,以提高大学生个体修养为落脚点,既是“基础”课实行专题教学的要求,又能很好地承担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使命,更有利于培养具有中国精神的能够自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内容体系

  关键词:传统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修养

  儒家经典《大学》开篇便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①此处的“大学”虽非实指今天的“高等学府”,但也是指大人之学、君子之学、走向人生大道之学,这学,又是以弘扬人性中本有的美好道德品质、每天不断地完善自身最终无论是个体还是社会都向着至善至美境地发展为目标的。这与我们今天大学所开设的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有着异曲同工之效。“基础”课的目的是培养大学生具备优秀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从而成长为自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无论是《大学》中的“自天子以自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还是“基础”课中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的最终落实,均是以自身的道德选择、道德实践来达成齐家治国平天下,促进社会和人类生活的发展。这就有必要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从中华传统美德中汲取精华以滋养新时代的道德要求。而最有效、最可行的方法就是以中华传统美德构建“基础”课专题教学内容体系。

  一、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条主线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基础课程的逻辑主线和教学灵魂,是当代社会主义中国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升华。我们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爱,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里既有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也有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更有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它不是在短时间内形成的,而是在中华民族长期发展中,历史地继承了传统美德,并现实地进行了发展和创新,与之相比,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具体。习近平强调:“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②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滋养和培育的,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部分内容本来就出自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在新时代可以更好地挖掘阐发其丰富内涵。如友爱,仁爱思想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有“仁者爱人”说,孟子有“四端”说,认为恻隐之心是仁之端,这与人有四体一样是与生俱来的,将其扩展到他人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进而到“能近取譬”的忠恕之道,最终达成“和而不同”的“大同”理想,为中华民族构建起一个以家庭为中心扩大到与他人、社会、自然以至宇宙万物的仁爱体系。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有部分内容是人类道德的“最大公约数”,属于世界人民公认的美德,通过与中华美德的融合,可以更加深刻地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如诚信,“诚”是“对内诚于己”,而“信”是“对外信于人”。两者相连,涵盖了道德操守的内外两方面。新时期,我们也在各个领域以各种方式在提倡和践行着守诚信这一理念,如弘扬正能量,塑造诚信公民;建设诚信市场;打造诚信政府;构建社会信用体系等等。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然还有一部分内容是近代以来从西方传入的“外来文化”,但它与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相结合才能植于中国这片沃土中。如法治,现代意义的法治强调将法律作为治理国家和社会的最高准则,与中国传统的法治是维护帝王统治的工具不同。中国人最早接触这个理念是在现代,当时一些先进思想家为了救亡图存,这将一思想从西方带进中国,但是却没能带领中国走向富强。所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将这一思想与我国的实际国情相结合,从传统文化中挖掘积极元素,使其适应我国的国情成为一种治国理念治国方略。因此,抓住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滋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条主线,对以中华传统美德构建“基础”课专题教学内容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贯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大版块

  中华传统美德做为我们伟大民族的精神财富博大精深,在专题内容构建中,对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和取向上有很强的现实意义。1、以“仁爱和谐”的传统理念构建世界观的专题内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是要从“仁爱”出发,“爱人”是仁的核心,“孝悌”是仁的根本,“忠恕”是仁的方法,“和而不同”是仁的目标和境界。君子将来要有所成,根基要打牢,其他以此而滋生,爱亲孝悌就是这一切的出发点,从爱亲爱人爱物开始。用传统孝文化引发珍爱生命从而益亲益国益世,理解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家国同构,培育家国情怀,从孝的分层次说对学生进行小孝敬养、中孝不伤身,大孝的对国之忠,从而引起共鸣,保全珍爱生命。早在《礼记·祭义》中,就认为孝是为人之本,不在合适的时节伐木狩猎就是不孝,把人们对生态环境的珍惜上升到道德要求的高度。这也体现了古人朴素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保思想。2、以“天下为公”的奉献精神构建人生观的内容。从传统儒家“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思想出发,强调个人对他人、对群体、对社会以至对人类的根本责任和态度,在大学校园里,同学之间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强调人与人之间利益的共同性,自觉地做到在名利面前让一步、在工作和困难面前抢一步,尊重他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同时,协调人际关系,坚守做人做事的原则,以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为重,以原则促团结,要明确是非标准,光明磊落,一身正气,踏踏实实做事、堂堂正正做人,只有这样,才能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重任,从而克服个人主义人生观。3、以“以义制利”的价值取向构建价值观的内容。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化进程中,物质与精神,道德与利益问题时常会困扰着青年学生的选择,干扰他们的认知,大众偶像、娱乐明星、时尚达人的行为示范极易带来负面影响。义利观方面,将古圣先贤们“以义制利”的主流观点做为引领大学生价值取向和价值选择上,从而摒弃拜金主义,并能做到“俭以养德”而远离享乐主义的思想误区。

  三、提高大学生个人品德修养为根本落脚点

  众所周知,无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还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其施动者都是“我”这个主体,正由主体自身去践行去树立,而“基础”课是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养为落脚点,最终也以个人品德的提升为目的。就如《大学》篇中所述的“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③,“修身”做为联系“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和“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枢纽,为我们提供了“内圣外王”的君子理想人格范式。以“修身自律”为内容,提高大学生的个人品德修养。所谓“修身”,就是以社会伦理道德规范为标准而进行的自我改造、提高自身道德素质和道德境界的一种高级实践活动,“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中内圣是明明德是亲民是止于至善,它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来实现,讲的是修身的途径与方法;而外王则体现在齐家治国平天下,又是修身的目标与境界,这一切均以修身为第一要义。修身是人类共同生活的需要,是人的气质养成的需要,也是抵制不良习俗影响的需要。倘若每个个体都能做到坚守自己的道德信念,无论在何种情况何种处境下,无论在有无外物的监督下都严格按照道德的要求行事,真正地做到“慎独自律”,并长期坚持下去,那么就可以达到一定的精神境界,成为具有理想人格的品德高尚的人,使大学生们能够有崇高的理想信念,有高尚的道德涵养,有善待万物的宽厚仁爱,还有悠游于世间的学养本领,真正成长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④的时代新人。通过传统内圣外王思想引导学生将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养转化为内心的自觉而落到实处,在学习中升华,在内省中完善、在自律中养成、在实践中锤炼。总之,以中华传统美德构建“基础”课专题教学内容体系是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加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挖掘和创新的有效形式,对于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提高“基础”课的教学效果更是意义深远。

  作者:邵希芸 金雪辉 单位:延边大学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teshujiaoyulw/21266.html


    上一篇:微课在特殊教育体育教学的构建策略
    下一篇:翻转课堂优化有机化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