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女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发布时间:2020-06-29   |  所属分类:特殊教育: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在社会和高校两重环境下,女大学生就业存在问题。提升女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帮助其实现就业,成为高校重要任务。本文基于上海远郊办学某校调查研究,探析女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现状、影响因素以及培养策略。

女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女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职业生涯规划

  女大学生就业问题与学校长远发展、社会经济稳定有着紧密联系。本科毕业生总量逐年增加,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就业形势越发严峻,就业市场秩序不够规范,传统旧思想观念残余,为女大学生带来较多就业困境。另高校开始在郊区设立分校,甚至整体搬迁,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等现实问题给女大学生就业带来新困境。在社会和高校两重环境下,女大学生如何能在就业市场上战胜竞争对手获得适合自身才能发挥和实现价值的工作岗位,实现就业,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就业竞争力概念与问卷设计

  以上战胜竞争对手获得较好工作岗位的能力称为就业竞争力。国内外学者对于就业竞争力的界定偏同就业能力,有学者认为它是一个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对就业竞争力的测定,柯羽指出可采用说明结果的显示性指标,结合说明内在要素的分析性指标。本研究在前研究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包含就业状况和就业竞争力、职业规划三量表。其中,就业状况量表包含就业机会、成本、效率、质量四维度。就业竞争力自评量表含有专业技能、一般技能、个体品质、自我效能四维度。职业规划量表含个性发展、职业准备、行业了解、资源挖掘、目标规划五维度。后两量表采用Likert6级评分法,1-6分别表示“非常符合”到“非常不符合”。

  二、就业竞争力调查与分析

  随机抽取了我校近两年毕业学生和2016级应届毕业生样本,发放问卷410份,回收有效问卷350份。样本情况为文理毕业生占比60.29%和39.71%;男女生占比40.86%和59.14%。城市和乡村毕业生占比58%和42%;符合实际大学生结构分布。近三年已或拟签约学生就业竞争力情况较好(M=116.74),就业情况为大部分学生能得3次以上就业机会;能以较低经济成本(500-2000元)、较短时间(1-3月)解决就业;64.32%大学生应聘成功率在60%以上;薪酬水平大多处于4000-8000元之间,比较看好目前工作,满意较高(54.5%的学生选择)。1.就业竞争力的性别差异经T检验,男女大学生只在就业竞争力自我效能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总体就业竞争力水平上差异不显著,表明男女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水平相当。将就业竞争力自评得分依次排列,取前后27%为高低分组,中间为中分组。组内性别分析,高低竞争力水平的学生性别差异不显著性,但在中低分组,同等就业竞争力水平下,男生比女生更易获就业机会;中高组中,男生月收入高于女生;女生就业质量低于同竞争力水平和比自己竞争力水平低的男生。可见同就业竞争力水平,女大学生的就业状况不如男大学生,女大学生在就业中未得平等对待。2.女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差异分析不同竞争力水平的女大学生在求职时间、求职成本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5),得就业机会差异不显著(P>0.05)。表明,就业力水平对女大学生获得就业机会影响不大但能影响求职结果。3.女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对女大学生就业情况、就业竞争力总分、职业规划总分进行Pearson相关检验。结果显示,职业规划与就业竞争力之间均有显著正相关(p<0.05),职业准备与就业竞争力相关度高(P<0.01)。不同就业竞争力水平的女大学生在职业规划总分上差异不显著,但在就业准备((证书、就业培训、心理准备、计算机能力等)方面差异显著(p<0.05),且在学生干部经历差异显著(p<0.05),分析表明,就业准备和实践对求职结果有显著影响。

  三、女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探析

  综合研究可知,就业竞争力对女大学生求职机会影响不显著,性别、职业规划、职业准备、学生干部实践要素与就业竞争力正相关。表明,对女大学生就业促进关键点在于提供就业机会和提高就业竞争力。1.接轨市场,提供就业实践机会高校与企业建立产学合作关系,克服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的困难,把企业请进来,把学生送出去。女大学生及早接触到用人单位,了解用人单位需求,用自身的行动为就业增加筹码。2.针对各影响因素,提高就业竞争力方面加强性别意识教育,引入先进社会性别理念,开设社会性别或女性学课程,培养女性的自我意识及性别平等观念,帮助女大学生树立主体意识,努力寻求自身和社会的最佳契合点。优化培养体系,提高培养质量。优化学科规划,考虑女性教育特点和社会需求,合理学科专业性别招生比例,侧重性专业课程设置,重点培养女大学生擅长领域。强化就业能力培养,提升就业准备水平。从女性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出发,进行心理健康、形象礼仪、就业政策、就业技巧等方面教育培养,全方位包装,提高女性择业心理健康水平和择业竞争性。

  参考文献:

  [1]武毅英,杨珍.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差异分析——基于社会性别的视野[J].大学教育科学,2013(01):92-99.

  [2]王麟凯.大学生就业规划意识、就业准备与就业竞争力及其关系的研究[M].重庆大学,2010.[3]柯羽.反思•扬弃•超越——从“就业率评价”到“就业竞争力评价”[J].江苏高教,2004(05):33-35.

  作者:蔡晓芬 闫增岗 张光辉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teshujiaoyulw/21784.html


    上一篇:地方文化特色和旅游资源现状
    下一篇:英雄情怀教育对思想政治理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