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学论文范文分析班级德育学分制革新(2)
4对德育评价的影响
学年制背景下,对大学班级德育工作绩效的评价内容往往停留在仅凭思想政治的考核成绩高低上,评价的内容过于单调,且合理性有待考证;评价的主体单一,常常是班主任、科任教师担当判定学生道德素质高低的评委;评价过于关注结果,而缺少对过程的关注;评价方式或是采用定量的纸笔测验,或是依靠教师日常带有“以偏概全”的质性观察,没有将定量与定性有机耦合等等。这些显然与学分制的要求不适应,为此,需要作相应的改变。
三、大学班级德育工作的创新
面对学分制改革的冲击和挑战,大学班级德育工作要有所突破,开创新的局面,就只能求助于改革和创新,即立足于我国高校道德教育的现实,一方面对传统学年制环境下大学班级德育工作进行科学的总结,从而实行辩证的扬弃;另一方面要在此基础上积极应对学分制的冲击,拟定出一整套适应时展的大学班级德育工作新思路。
1德育观念层面的创新
以往在人才的认识上,人们对全面发展的理解不够全面,往往把德育与智育,红与专割裂开来,考虑共性较多,注意个性培养不够,考虑社会需要较多,考虑学生的需要较少,约束性控制性教育较多,激励性发展性教育较少,理想化要求多,生活性指导少等。学分制下的道德教育主要将不是向受教育者传授某种特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而是要启发他们的道德主体性,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自己的本质、价值和尊严;道德教育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要把人类尤其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美德传统作为道德教育的资源;道德教育要在更大限度上科学引导受教育者干预并且超越社会生活,从而更充分地实现人的本质所赋予的潜能,培养出既适应现实又适应未来的一代新人。学分制改革的教育哲学观和价值观给大学班级德育工作以新的启示,即要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给予学生以更多的学习选择性和自主性,要树立既要坚持全面发展,又要鼓励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观念。正如江泽民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所说的:“……在出人才问题上,要鼓励和支持冒尖,鼓励和支持当领头雁,鼓励和支持一马当先,这不是提倡搞个人突出,个人英雄主义,而是合乎人才成材规律的必然要求。”同时,德育工作者还要以全球伦理价值观念来认识和把握学分制下的大学班级德育,以宏观的视野考虑和解决德育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和国际合作精神。
2德育内容层面的创新
学分制背景下的大学班级德育要向大德育深化,即德育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说教,还应根据学分制改革要求,将心理健康教育、人文精神教育、网络伦理道德教育等纳入到德育内容中来,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成立大学生心理咨询与辅导中心,由专项基金扶持,有专业人员负责,切实做好大学生的心理保健工作;注重大学生道德主体的发挥,展现和弘扬大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逐步建构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性道德人格,以此来适应市场经济及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时代要求;加强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使大学生具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双重素养;开展“网风”、“网德”等网络伦理道德教育,培育大学生的信息素养。
3德育方式、方法层面的创新
实行学分制后,对于德育工作的方法、手段及途经要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新的开拓,不断探索更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一些高校在德育实践中总结的经验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如重视和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环境和大学生社团的优势,建立文化社区,以优美的寝室文化、校园文化及社区文化来陶冶大学生情操,提高其品位,从而收到德育的效果;针对学分制实行后,班级成员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离散化,使得班级弹性增加,成员有一定流动性,从而造成班集体、年级的概念淡化,德育的“基本单位”消失,此时,要重新定义学生的“基本单位”,其外延要扩展,即除了班级以外,学生科协、寝室、文艺社团、大学生活动中心等都可以看作是德育的“基本单位”,并深入进去开展工作;加强为学生提供咨询和服务的机构建设,开辟与广大学生沟通和联系的新渠道;切实加强对专职德育工作者的培养,提高学历层次和专业水平,进一步向专业化、专家化方向推进;以及机动、灵活、适时、主动地以广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有益的教育活动;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为德育工作提供了全新的手段和思路,充分利用这种新的技术,可以让德育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中,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teshujiaoyulw/740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