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体育不规范教育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危害(2)
众所周知,在我国特有国情体制下因传统应试教育所造成\"升学率至上\"的客观大环境下,中学在贯彻落实体育教育政策制度时本来就动力不足,如果再感受不到足够的压力,体育就很容易首当其冲成为追求升学率的牺牲品。另外,我国各省、市不少重点中学,受上世纪1999年高等院校扩大招生规模的影响,在初、高中扩大招生范围、增加各年级的班级数量,使本来就很少的体育教育经费更加捉襟见肘,繁重的教学任务使体育教师只顾教学课数量的增多而不顾教学质量水平的下降。所以,就没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研究体育教学改革和辅导课外体育活动。外加大多数学校在短时期内根本无法做到扩建与改变,修复和完善有限、狭窄的体育场馆空间,无法及时更新换代的体育运动设施、设备、器械、器材,面对如此之多的学生人数等诸多不利综合因素的干扰和影响,更是给本来就伤痕累累的学校体育雪上加霜。如此残酷、恶劣、不和谐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氛围,怎能使中学生充分享受体育运动的快乐情趣,领略与感悟身心健康成长的精神内涵,全方位、多元化的体验终身体育教育思想的社会认知实践。所有这些岂不都是天方夜谭吗?
2.现代体育教育与教学的思想观念滞后
(1)体育教育方面
中学体育在传统体育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只注重近期与眼前效益,而忽视了长期的对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体育行为能力的培养,强调体育传递知识作用和中学生接受体育的暂时性;忽视了对中学生的智育与情感方面的培养,以及参加体育运动对身心健康所需要的连续性、系统性、长远性等,使相当一部分中学生缺乏对体育运动的正确认识,运动能力差、体育意识薄弱,没有主动参与意识和发展自我体育锻炼的能力。
(2)体育教学方面
中学体育传统的体育课教学在教学内容、方法、手段上也比较陈旧,千篇一律,往往只注重运动技能的传授,忽视了体育教学中美育的积极因素和新体育思想理论的运用,忽视了充分利用体育运动所赋予体育的不断发展变化的风格与特点,忽视了丰富和完善体育教学的内容、方法、手段,也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能力、兴趣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一来,一方面,泯灭了学生参加体育运动锻炼原始本能的主动意识和良好愿望,扼杀了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压抑了学生在体育运动认知实践中创造力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因在体育教学中,将教学内容的重点倾向于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的传授,例如田径、体操、足、篮、排球等,而忽视了对新兴体育运动项目教学内容的传授,同时又很少注重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身心健康、社会适应的科学教育与综合健康素养的良好培养,结果造成学生的身心素质和综合健康素养是低能与弱智,在身心健康意识和健康观理念等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体育教学内容的单一性、局限性、片面性、盲目性等现实中所存在诸多问题,极不利于学生的德、体、智、美、劳等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各种能力的和谐提高,这还谈何学生品、健、学、美、劳兼优,快乐、健康成长呢?尽管,我们的学生经过了十多年的体育技术、技能系统学习,但由于与青少年身心客观自然发展科学规律特点的背离,从而导致了学生体育兴趣的缺乏,也错过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绝佳时期。从而导致中学生高中毕业考上大学,因客观原因不能进行长期而又系统的体育学习和运动锻炼(大学体育课只有大一至大二有,大三至大四没有)。所以,大学生在毕业进入社会后不能够自觉的参与体育运动,经常处于远离体育运动的休眠状态,使终身体育出现断层,造成严重的脱节现象。
3. 中学体育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虽然受基础教育体制改革与课程改革主流大环境的影响,中学体育教学改革也在同步进行,但大多数都只是停留在表面层次上,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从而根本解决现实中所存在的实际问题。针对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所开设的新课程却较少,体育课程改革的速度、幅度、力度远不能适应终身体育教育的规定与要求。体育课程结构单一化、传统化,并且预先规定了的体育课基本要数的组合与顺序,没有给教师以提供可采用的多种教学形式和方法的可能性,因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能力空间得不到充分的展示,还谈何中学生全方位、多元化参加体育学习和运动锻炼,促进其身心健康、社会适应的和谐发展与提高?例如根据相关科研调查资料的统计显示,目前各省、市有相当比例的中学,在初、高中体育课程设置方面就有所不同,区别较大。初中体育教学内容的主导思想和主攻方向就是全力以赴为初三的中考体育而奋斗。虽然中考体育不是全国统一性考试,只是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招生办所举行的自主性考试,但这是因为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发文规定\"体育考试成绩按一定比例计入中考成绩总分\"。所以,这就引起了全国各中学领导、教师、家长、初中学生的高度重视。因此,应试体育的指挥棒从中考体育的准备周期开始到中考体育结束,其功能的有效性在整个程序过程中突显的淋漓尽致。而高中体育从课程项目的设置到体育教学的体现就完全有别于初中体育。因为,高考不考体育学科,自然就没有加分因素和奋斗目标。所以,各省、市大多数中学高中体育教学在高一至高二都还能保证正常开展,课程设置基本都以传统体育项目的田径,足、篮、排球等为主;体操、乒乓球、羽毛球等为辅。只是部分办学条件较好的省、市级知名重点中学,还能给高中学生进行1-2项现代新兴体育项目的教学尝试。但到了高三学年度,各校教育、教学的战略重点则发生了重大转变,体育课自然就成为学校领导追求高考升学率,避轻就重的牺牲品。从学校领导忽视了高三体育的重要性与规范性到对高三体育教学课的不重视和不作为,从而导致多数学校高三的体育课被减少到每周仅有一节或干脆停止,给参加高考的主课让路。这样语、数、外等主课就名正言顺的挤掉或占用了体育课的节数与时间,使高三学生的体育运动处于放任自流状态,课外体育活动缺乏组织性和计划性,更加得不到有效保障。这主要是国家没有制定出相关的法律与法规进行严格的监督和有效的检查。高中阶段这三年体育课之间如此巨大的反差,这种课程设置的间断性所造成的不系统性、不完整性,残缺性所造成的不连续性、不稳定性等,致使中学体育无法科学而有效的与大学体育及将来的社会体育有机结合与良好衔接,直接影响了中学体育终身教育功能的顺利实施。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tiyujiaoyulw/285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