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通信技术之数字集群的未来发展

发布时间:2015-05-28   |  所属分类:通信: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数字集群虽然有它的强大和优势之处,但也就是在它发挥出巨大能量的同时,也慢慢暴露出了一些问题。那么。数字集群技术到底该走向何方,此文针对这一问题展开的。

  关键词:通信技术,数字集群,未来发展

  国际上专业移动通信设备的发展情况大体是:20世纪50~60年代主要应用对讲机,70~80年代应用无线拨号系统,80~90年代应用模拟集群系统,进入90年代后期开始发展数字集群系统。

  我国民用专业移动通信的发展较晚,大致分为早期、“七四系列”、“八。系列”和“九。系列”四个阶段。现阶段我国专业移动通信分4个层次的技术体制以满足不同用户群的需求:

  (1)400MHz公众对讲机,不要申请指配频率、办理电台执照、缴纳频率占用费,供普通老百姓任意选购近距离通话使用。已有很多公司在开发生产,供应市场。

  (2)150MHz、400MHz专业调频机,需要申请指配频率、办理电台执照、缴纳频率占用费,供单位视距通话使用。已有很多公司开发生产,大量供应市场。

  (3)900MHz无中心多信道选址通信系统(也称为自集群系统),不需要申请指配频率,但需要申请指配号码、办理执照、缴纳频率占用费,供集团用户小型组网使用。只有少数公司开发生产,开始在全国推广应用。

  (4)350MHz、800MHz数字集群系统,经指配频率供国家或地区或专业部门大型组网使用。主要有TETRA、iDEN两种技术体制,由国外公司供应设备,已经陆续建网使用;新近鉴定了GT800技术体制,由华为公司在GAM基础上开发生产,还鉴定了GoT&技术体制,由中兴公司在CDMA1×基础上开发生产,已经铁通、卫通组网试商用。

  “9.11”事件的教训

  虽然美国1979年在震惊全球的三里岛事件后成立了专责的联邦应急管理署,经过20年来的建设成长,在灾害防治与紧急应变上,曾经发挥过很大的作用。但是从“9.11”事件来看,美国的防灾体系仍然比较脆弱。当灾难发生时,信息是决定性的关键,无论是灾情汇集、灾情研判、调度指挥,呼救求援,通信都是必不可少的,遗憾的是往往发生灾变时有线通信系统首先失灵。“9.11”事件有哪些教训呢?

  (1)此次袭击事件中,纽约市的固定通讯系统几乎陷入瘫痪,美国电报电话公司也一度中断了纽约的手机通信。“9.11”事件告诫我们:常规的有线通信和蜂窝移动通信在灾难发生时都不足以保证信息的畅通,说明建立一个具有抗毁性的指挥调度通信网对于事前的防范、事后的抢救是多么的必要!

  (2)此次袭击事件中,恐怖分子几乎同时拦截4架飞机分别向纽约、华盛顿袭击,这是一个涉及广大地区的事件,说明建立一个全国性的指挥调度通信网对于事前的防范、事后的抢救是多么的必要!

  (3)此次袭击事件中,第一架飞机撞击世贸大厦之后,相隔18分钟第二架飞机接着撞击世贸大厦另一栋楼,美国起飞拦截的战机相差8分钟,说明建立一个快速反应的指挥调度通信网对于事前的防范是多么的必要!

  (4)此次袭击事件中,世贸大厦被撞击之后,过了约个把小时才倒塌,楼上很多人员起初都不知道危险真相,没有尽快想法撤离大厦,帮助他们减少伤亡,以致造成死亡五千多人士的惨剧,说明建立一个综合协调的指挥调度通信网对于事后的抢救是多么的必要!

  国际上有鉴于此,便在国际电信联盟(间u)中提出了如何解决公共防护和救灾(PPDB,Public Protection andDis&stet Relief)通信的问题。

  公共防护和救灾(PPDR)通信

  PPDR技术要求

  (2)统一技术体制

  PPDB通信所面临的最具挑战性的问题是如何解决各种通信系统之间的不兼容性。目前,城市中的消防、公安、救护等各个政府部门都有不同的专业移动通信系统处理各自部门所发生的火灾、交通事故、急救等日常事务;但当洪水、地震、恐怖袭击等大规模紧急事件发生时,需要各个部门联合行动。各个部门所使用的通信设备不同,导致设备间互通能力差。在紧急情况下,造成通信阻塞,为统一指挥调度带来了极大不便,严重地影响了救援效率,可能造成巨大经济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因此,未来必须有全球统一技术体制的PPDB系统。

  (2)统一频段

  为了未来能够更好地利用全球/区域性协调频段实行PPBB通信,在应急或救灾时, 国内与跨国界的安全应急网络之间要求通信能够互联互通,世界无线电通信大会(WRC,World Badic-communication Conference)建议各个国家和地区为PPDR规划统一频段, 以便提高频谱效率、保证设备间通信的稳定性。

  (3)比传统应急救灾系统更高的技术要求

  * PPDR不是公众业务,要最大程度保障接通率;

  * 根据需要来确定覆盖范围,最理想是全球无缝覆盖;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tongxinlw/14333.html


上一篇:广东通信技术之射频识别技术
下一篇:通信管理与技术分析蜂窝移动通信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