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校园文化和体育文化(2)
如果说今天的体育是服务于生活,那么,未来的体育将是致力于生命。从生存到生活,再由生活到生命,体育就是遵循着这样一条基本的轨迹向前发展,这是由以人为主体的体育文化所决定的,它所展示的是人类体育本身所具有的科学发展观。未来社会将会更大程度的解放生产力,但随之而来的也将是社会对人的挑战,如工作时体力活动减少和精神高度紧张,生活富裕和营养过剩,人类出现的所谓的“文明病”,以及生存环境变化带来的诸多问题等。据2003年3月6日的《中国体育报》载:深圳2002年国民体质测定结果表明,成年人心功能指数合格率仅为48.4%,中年人普遍“心累”,而小学生体重超重和特重者占20.6%,这些都说明“文明病”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已初露端倪。为了指导人们的余暇运动和呼应学校体育教学的革新,揭示人们参与休闲运动的动机和本质,许多发达国家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形成了不同的理论体系。在美国,比较流行的余暇运动的理论就有杜马蒂耶的三功能理论、凯利的形态理论、德尔佛的满足理论、纽林格的模式理论以及补偿——延伸理论等。我们国家也有不少人正在进行相关研究,比如由王步标等编著的《体适能与健康》,就从生命科学的角度阐发了体育锻炼对延长生命,维护健康的作用。
综上所述,大学体育教育必须从体育文化的角度来研究如何改革,即应该沿着体育发展的基本趋势,沿着生存——生活——生命这一以人为本所显示出来的体育文化的基本走向,才能找到根本的出路。反思我们现存的体育教育,是不是也高举着人文的大旗,凸显了生存、生活、生命的主旋律呢,答案是否定的。只有当我们辨析了体育文化在人发展中的作用,才有可能从体育教育的内容上、手段上、方法上有新的突破,也只有这样,体育文化和与之构成的校园文化——属于人的文化,才能得以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熊斗寅.体育现代化,江苏省体育科学研究所,1987,8.
[2] 程志理.余暇运动论,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0(3).
[3] 刘以林主编.体育演义,华语教学出版社·1995.
[4] 韩丁.健康与促进:身体运动与教育的目标之一,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1).
[5] 戴临中.余暇运动与高校的体育教学,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
小编推荐站内最受期待文化杂志:《文化学刊》创刊于2006年9月15日,月刊,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中文社科文化学术理论期刊。学刊以继承弘扬传统优秀文化,探索导引现代先进文化,构建和谐人文社会为办刊主旨,以创新·求是·争鸣·前沿为办刊理念,以关注重大理论问题让社会关注为办刊方略,以瞩目学术前沿创新使学界瞩目。初创之际就获得学界和媒体关注被赞誉为“出手不凡”的《文化学刊》,是发表高品质学术成果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园地和信息平台,一座和谐的学术家园。学刊愿广纳多领域、多学派的学者精诚合作,共同努力,共创“名栏名刊”。力求通过创办数个“名栏”,把《文化学刊》逐渐办成在海内外有影响的特色学术期刊。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wenhuachanyelw/1468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