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影视文化论文谈电影文化生态观的传播(2)

发布时间:2015-10-16   |  所属分类:文学: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除了相当程度的投资规模和时间成本,这些美轮美奂、如同传奇史诗一般的影片还具备这样一些创作理念和艺术特征:首先,它们在物质和技术上的投入,虽然多半通过商业组织赞助等途径筹集,但制作本身,力求达到最忠实的情景记录和最完美的拍摄效果,而非出于任何炫耀或者商业的炒作;其次,作品当中人的形象,始终是被淡化的,是自然界生物的陪衬而非主体;再次,在拍摄过程当中,创作者努力与生物之间进行有效沟通,在设法亲近它们并了解它们的习性,使之逐渐消除对人类的戒备之后,才开始正式的拍摄工作;最后,对于“忠实再现”和“艺术加工”两者的尺度把握,始终遵循“既高度重视生物的本来面貌,又适度借助视听元素来渲染气氛,强化情绪”的艺术原则。这些创作理念和实践手段,既体现了现代纪录片与传统科教片的诸多差异,也充分折射出在大众娱乐甚嚣尘上的今天,该电影类型为适应商业形势的快速变化所进行的合理调整。

二、怀旧与反省:生态处境的文化忧思

如果说,那些用高清数字摄影技术所铭刻的,是一些唯美精致得让人赞叹的视听胜境,是赏心悦目、涤荡心灵的梦幻旅程,那么,翻转过来,也有可能是倒映残酷真相的多棱镜,从中可以窥探得到,在华丽影像的背后,自然世界由于科技文明的极度扩张而变得千疮百孔、伤痕累累的另一面,以及作为生物环境的入侵者与改造者身份、而非胜利者身份出现的人类形象。早在《鼹鼠的故事》中,就有很多地方表现文明生活的种种“不自然”,当鼹鼠和伙伴们在森林里快乐地嬉戏的时候,突然发现身边的参天大树在机器的侵袭之下,成片倒地,它们只能挤在一根小木桩上,惶惑无助地四处张望,并为保护路边的一束野花在城市里仓皇奔突。影片多次表现出森林/社会之间的二元对立。前者是洁净的、祥和的、种群是多类别的;而后者是污浊的、忙乱的、是以机械工业化复制为基本特征的,形象地体现了现代科技文明对农耕社会的颠覆,对生物环境的破坏,对生命本真的异化。

论文范文:论文发表代理之民生新闻存在的问题

施拉姆在对媒体的社会功能的概括中认为,媒体具有社会雷达作用,即“通过传递信息监视社会环境”。对于民生新闻而言,“以民为本”、“关怀平民”这些理念的提出和践行使媒体的舆论监督的作用和力度都在不断加强,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即媒体和记者成为老百姓认为的解决问题的首选或者说是最佳途径。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wenxuelw/15480.html


上一篇:天津市文学征稿的期刊投稿
下一篇:文化论文投稿湄潭茶文化产业园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