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文化论文征稿面对WTO的中国文化(2)

发布时间:2015-12-24   |  所属分类:文学: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于是,就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文化最大的特征在于涵摄性。中国文化的涵摄性,是建立在“阴阳五行”辩证、综合思维模式 [①] 和有机整体文化模式 [②] 之上的一种包容性特征。前者的意思是,中国人认为推动世界发展的根本性力量是“阴阳”两“气”的相互作用,万事万物生生不息,其根本原因在于阴与阳的彼此消长,彼此推动。因此长期以来,在中国人的认知视界里,就有一整套与众不同的概念系统:由阴阳推出天地、日月、四时、昼夜、寒暑、男女、吉凶、祸福、大小、远近、内外、出入、进退、往来、上下、得失,等等,它们互为其根,互为摩荡,刚柔相推,形成了世界发展、变化的规律。在此基础之上再推演出“八卦”:乾(天)、坤(地)、巽(风)、震(雷)、坎(水)、离(火)、艮(山)、兑(泽)。我们不能因为这种对世界的概括,在今天看来也许并不很准确而轻易地否定它,而是要从思维方式上来理解中国古人的认知方式。也就是说,中国古人认为世界是由这八种基本的物质组成的,金景芳先生认为,“八卦”在本质上就是“五行”,其中各种元素的相互作用、相互牵制、相互激励,就构成了事物的发展。事实上,这是一种承认矛盾、借助矛盾,掌握世界、发展世界的深刻的辩证法思想。

后者的意蕴在于,作为一种有机的整体,中国文化自始至终都有一种自我的调节、修复功能。因此,它的前提和基础,就必然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以一种“机体”的存有方式体现了吐故纳新、新陈代谢的巨大张力。所以,中国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 “经权”的精神,[③]“穷则变,变则通”(《周易·系辞下》)的精神,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坤》)的“中庸”精神。翻开中国文化的历史,小到蔬菜、水果,衣食住行的各种器物,大到佛教经典的大量翻译、引进,中国人都能够敞开胸怀,拿来为我所用。只要合情合理,中国人从来都不会真正拒绝向异族学习,不仅要学习,而且最终要化为自己的东西。中国人的历史,说到底,就是各民族的迁徙、融合,互相学习、互相吸收精华的历史。但是,“我”永远是“本”,是“体”;而外来的东西,永远都是“末”,是“用”。例如,中国学术史的发展,就始终都是依据于先秦元典,是所谓“以传解经,传不违经”的阐释。“万世师表”孔子的思想并不仅仅体现在哲学史上,而且也深深地植根于我们每一个人一举手、一投足的生活之中。老子、庄子、孟子、荀子的思想又何尚不是如此呢?由此可见,中国文化从民族之魂的深处释放出来的原动力是相当大的,似乎远远超出我们目前对它的认识。正因为如此,虽然经历了南北朝、元朝、清朝等历史时期巨大的文化冲击,中国文化却都能够立足于自我,以柔克刚,以巨大的韧性,涵摄其他文化支流的营养,充分地为我所用,从而调整自己、壮大自己,发展自己,以适应自我所面临的新的时代。这是千百年来的历史写就的事实。

可以预见,WTO 也许会在将来的某个时期被媒体炒得火热,对中国人,特别是对大都市里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它绝对动摇不了中国文化的根基,中国人也绝对不可能接受全盘西化,所以,妄称中国因为加入WTO,开放中国的经济市场会使中国沦为西方列强的附属国,就完全是杞人忧天。

因此,中国政府加快进入WTO的步伐,是完全正确的选择,它是中华民族走出贫困、拥抱未来的重大契机。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举起双手,欢迎这一时刻的到来!

[①] 请参见萧汉明先生:《五行学说的近代遭遇及现代诠释》(《人文论丛》1998年卷,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 年版)。

[②] 请参见李约瑟先生:《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③] 古称道之至当不变者,为经,就是不变的旨意;反经合道,为权,就使权变,变通。《公羊传·桓十一年》有:“权者何?权者反于经,然后有善者也。”

推荐期刊:《中国书画》杂志是由经济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大型国家级艺术类核心期刊。2003年1月创刊以来,以文怀沙、方增先、王伯敏、冯其庸、沈鹏、邵大箴、周汝昌、武春河、欧阳中石、范曾、饶宗颐、黄君寔、韩天衡、薛永年等21位名家大家担纲顾问团队。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wenxuelw/16722.html


上一篇:文学类刊物现当代文学中现实主义与创作性
下一篇:省级文学刊物宫崎骏经典动画电影中的少女形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