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论文发表《呼啸山庄》中希思克厉夫性格的双重性(2)
对他来说,凯瑟琳比他自己都重要,他说:“凯瑟琳,你知道,我忘了你也就忘了我自己。”甚至当她死了之后,她一直萦绕着他将近二十年"他对耐莉说:“因为对我来说,还有什么不跟她联系在一起呢?还有什么不使我想起她呢?我哪怕低头看一下这地面,她的面容就印在地面的石板上!在每一朵云里,在每一棵树上—充满在夜晚的空中。白天,在每一件东西上都能看到她,我完全被她的形象所包围……整个世界都处处提醒我她确实存在过,可我却失去了她。”他长期以来一直渴望在天堂同凯瑟琳重聚,最后带着微笑死去。正是这种爱使他变成了一个“怪物”、“地狱恶棍”、“低贱的暴徒”。也正是这种爱扭曲了他的一切,使他具有了一种可怕的世界观,甚至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死不后悔:“至于说到反省我做过的不公正的事,我要说,我从来没有做过什么不公正的事,也就没有什么可反省的。”他曾说过:“我深信有鬼魂,相信鬼魂能够而且确实存在于我们中间。”他以为他死后不进入地狱而是进入天堂同凯瑟琳相聚:“昨天晚上,我是踩在地狱的门槛上,今天,我可看到我的天堂了。”“我已经几乎到达我的天堂了。”很明显,他以为自己死后会进入天堂"对于一个意识到自己的罪恶却又拒绝悔改的人来说,这真是一件怪事。由此可见,希思克厉夫的性格是矛盾的!复杂的和双重性的,在他的性格中既体现了善与恶的对立统一,又体现了美向丑的转化。
艾米莉•勃朗特创作《呼啸山庄》时,正是英国社会动荡的时代。资本主义正迅速发展并越来越暴露出它内在的缺陷,社会矛盾激化,社会现实复杂残酷。尽管艾米莉•勃朗特从未投身于任何运动,但当时整个时代的动荡情绪和反抗精神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她。艾米莉•勃朗特以艺术的想像形式表现了19世纪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人的精神压迫和矛盾冲突,创造了一幅令人难以置信的完全被扭曲了的,笼罩着恐惧不安和绝望的现实图景。[1]女作家以人性的观点来看待社会和人生。她认为,人对现实幸福的渴望完全出于人的本性,是自然的和合理的,而社会的错误恰恰在于抑制了人的渴望,从而使这些被压抑的欲望畸形滋长,其恶果必然是使人性中那些健康的!积极的因素畸变为病态的!消极的因素,并对社会产生了一定的破坏性。[2]希思克厉夫正是这样一个被资本主义社会所扭曲的灵魂,本来善良的希思克厉夫被侮辱、折磨之后,明白了人生的残酷和社会的无情,变成了恶魔。他的双重性格的形成完全是当时社会摧残的结果。
参考文献:
[1]袁翠珍.一个扭曲的灵魂—简评《呼啸山庄》的主人公希思克厉夫[J].淮阴师专学报,1992,(2).
[2]侯翠霞.善与恶相共,美与丑转化[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1992,(1).
推荐期刊:《四川文物》(双月刊)创刊于1984年,是由四川省文物局主办的西南唯一的文物考古大型专业杂志。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wenxuelw/1714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