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论文河南省文化产业的资源优势及其发展路径研究(2)
兼儒墨、合名法;苏秦成功游说齐、楚、燕、赵、韩、魏等国合纵抗秦等。最终,儒道法墨学说在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奠定了中华哲学的基石。
殷墟甲骨、文明滥觞。甲骨文是世界历史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甲骨文是指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发现于安阳殷墟。甲骨文记载了商代从盘庚迁殷到商纣王灭亡200 多年的史实,在世界文化宝库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甲骨文是方块字的鼻祖。由甲骨文、西周金文,到春秋战国的大篆、小篆,到汉魏的隶书及以后的行书、楷书,其嬗变与发展对记载传承中华文明不可或缺。殷墟甲骨文不仅是后世中国文化的滥觞,对朝鲜、日本、越南等东亚诸国的文明形成发展也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诗经国风、影响深远。中原是中国文学的发祥地。《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的十五”国风“都是反映中原地区的作品,160 篇中有95 篇是创作于河南。《诗经》表现了当时的劳动生活、男女爱情、社会矛盾,开创了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周南·关雎》、《睟风·载驰》、《郑风·将仲子》、《卫风·氓》等数千年来传诵不绝。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显示出《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深刻影响。
青铜礼器、礼制象征。殷墟”司母戊“大方鼎,是中国古代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的典型代表。殷墟以降,青铜器多作为礼器用于祭祀活动。西周奴隶社会,等级森严,礼制繁多,为维护奴隶制统治秩序,加强礼制的影响,许多用于祭祀和宴饮的器物,都被赋予特殊的意义,成为礼制的体现,即所谓”藏礼于器“。”青铜礼器“成为礼器中最重要的器种之一,”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4]“。按照礼制组合成的”列鼎“,是奴隶主统治权威的象征,是奴隶制时期中华礼制的物质载体。
宋词书画、文化高峰。北宋是中国文学艺术的巅峰期。宋词成为文学的标志,以其姹紫嫣红的神韵与唐诗、元曲争奇斗艳。
苏轼、辛弃疾、柳永、李清照等成为宋词豪放派与婉约派的代表。”唐宋八大家“中的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等驰骋在北宋文坛。北宋书画水平空前: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的书法,人称”宋四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美术史上的神品,也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尽展宋都开封富丽辉煌甲天下的盛世风情。
少林太极、功夫根本。河南堪称是中国功夫的故乡,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少林功夫和太极拳。”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武术集中华南北武术之大成,融内外拳家之精华,千锤百炼,博大精深。少林功夫风靡海内外,成为中原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品牌。
温县陈家沟是中华太极拳之根———陈氏太极拳的故乡,也是中国武术文化的又一重要流派,以刚柔并济、强身健体、修心养性名扬四海。
四大古都、中华中心。从夏商周到宋代,河南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先后有200 多位帝王建都或迁都河南。洛阳、开封、安阳、郑州等四大古都占据中华古都半壁江山。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里指出:在阶级社会里,”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5]“。中原文化在中国封建王朝大多时间段里拥有强势话语权,始终处于核心地位。
民族精神、感动中国。注重群体与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观,仁义诚信、家国一体等儒家伦理观凝聚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促进了爱国主义的发展。包公刚直不阿,岳飞精忠报国,杨家将满门忠烈。长久的文化积淀,给我们民族心理打上深刻的烙印。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弘扬了民族精神,有”将军县“之称的著名革命老区、鄂豫皖苏区首府新县、素有”小延安“之称的革命圣地确山竹沟激励后人,愚公移山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和新时期”三平“精神等河南精神感动中国。
河南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极为丰富。如源自北宋的豫菜,开封传承其精髓,长垣名厨辈出;如木板年画、汴绣、唐三彩、”泥泥狗“;张衡墓、许慎墓、白居易墓;羑里城、岳飞庙、龙门石窟、张巡祠堂、墨子故里、杜甫故里、汉霸二王城等。河南文化资源浩如烟海,很多尚未有效地开发。
2.河南文化资源特点。河南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独树一帜,引人注目。河南文化资源有五大特点。一是根源性。所谓根源性,一指发端时间早,二指原创。诸如黄帝奠定了中国初基,缔造了中华民族,开创了中国文明时代;《周易》是儒家元典,是周文王被囚禁在羑里(河南汤阴)时所作,通过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的八卦来推测自然和社会的变化,对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关系作了深入的探究。其天人合一、阴阳互应、对立统一、厚德载物思想影响深远;《道德经》是道家元典,是老子过函谷关所作,被视为中华的哲学宝典、宗教圣典、文化名典。它从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视角对宇宙生成论做了理论的建构,对中华民族整体思维方式的引领作用独一无二。中国最早的文字、最早的王朝、最早的城市———代表华夏文明的三大标志均发端于河南。中国哲学思想中的儒、墨、道、法四家,诞生于河南。中国的”四大发明“均发轫于河南。中华姓氏的摇篮,同样在河南:在中国《百家姓》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wenxuelw/1737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