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简议《卫风•氓》之弃妇形象的“中和之美”

发布时间:2013-11-29   |  所属分类:文学: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摘 要:《卫风·氓》叙述了一个古老的故事,至今还在无数次重演的"痴心女子负心汉"。二千多年前的诗章,何以能具有如此强大的不朽的生命力?关键在于其塑造了一个哀丽坚贞的弃妇的形象,它体现出了中国文化的底蕴,开启了中国文化的中和之美。

关键词:中国文化 中和之美 弃妇形象

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高中第三册)第一课《卫风·氓》以其完整的叙事和丰满的女主人公形象而备受关注,这是《诗经》弃妇诗的代表作,她的苦而不悲,哀而不伤,怨而不怒,蕴涵着中国文化的底蕴,开启了中国文化的中和之美。

《氓》是一首以回忆、追述为主的叙事诗,诗人顺着"恋爱——出嫁——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描写了一个普通劳动妇女对爱情、婚姻的悔恨,以及她果断地与负心人决裂的经过。全诗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将其女子的怨情和心理描述刻画得楚楚动人,展示了当时社会妇女的悲剧命运。分析诗中的故事情节,我们可以从中清楚地看到中国文化的意蕴。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诗的第一章用简约的文字诉之于氓的形象,以贸丝为借口接近善良的女子,聪明的女子知道了氓的心思,于是大胆"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可见女子也对氓产生恋情,"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足见女子的善良、温柔、体贴,然而,正是女主人公的过分忍让与热情,正是恋爱中的甜美幸福,才突出后文结局的无限追悔。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女子的开朗、淳朴、奔放、自然流露于纸端,我们完整地看到一颗对爱充满执着,充满期待,充满向往的美好心灵。

然而,"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爱情是美好的,女子一旦坠入,则无法挣脱,这是一种怎样痛苦的语言,"女也不爽,士二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恋爱之后的婚姻,等待她的又是如此不堪的一种生活,氓的背叛令女子苦不堪言,痛心疾首,她对无情无义的抛弃怨恨不已,她该如何选择自己的未来呢?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从此章我们完全可以看到女子的理智、果断、清醒和刚毅,她并没有对男子采取任何过激行为,也无任何报复表现,仅以自己的坚强结束了这段痛苦的生活。这是女子的选择,这也是整个中国文化的选择,是在几千年道统下男权中心社会中必然的选择!

一、《氓》的中和之美与儒家思想不谋而合

康有为认为"中国人重仁,西方人重智。"儒家思想一直以"仁"为主要核心,儒道两家的长期影响铸造了中国人和平文弱的文化性格。所以,中国人主张中庸和平。中庸和平精神渗透到文学艺术创作中,便形成了中国艺术特有的中和之美,它表现为优雅宁静、冲淡平和的审美境界,"哀而不伤"的感情节制。

中国古代艺术的精髓在于诗,而儒家很早就提出了"温柔敦厚"的诗教说。所谓的温柔敦厚,就是说诗歌表达思想感情要合乎"正"、"和"之节度,体现"仁"、"礼"的分寸规范,即诗歌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可以有哀,但不过分悲叹,可以有怨,但不采取过激行为。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朱熹为《论语》作注:"怨而不怒"。

由此来看《卫风·氓》中的女子对氓的感情可谓深厚至极,当她把自己的一切全都赋予氓后,得到的却是背叛和遗弃,她欲哭无泪,她把自己难言的苦,满腔的哀,无限的怨化为最后的决绝"亦已焉哉"!她的情在反复考虑中到此为止,于是我们看到的女子以她的温柔深深的打动了读者,跨越时空,穿越古今,在文学的殿堂中闪烁着光芒!

二、西方的女子《美狄亚》

如果说《氓》中的弃妇代表中国的温柔敦厚,体现中和之美,那么,在西方,古希腊的弃妇美狄亚却与此完全不同。《美狄亚》来自希腊神话传说中的一个悲剧,美狄亚是科尔喀斯王的美丽女儿,爱上了前来夺取金羊毛的伊阿宋,为了爱情,她设计帮助伊阿宋取得了羊毛,并抛弃父亲和故乡,杀害追赶他们的兄弟,和伊阿宋一起流亡到科任托斯。婚后她对伊阿宋百依百顺,生育两个孩子,然而,伊阿宋忘恩负义,看上了科任托斯的美丽女儿,最终遗弃了美狄亚。美狄亚和孩子面临绝境,她又是如何抉择呢?

美狄亚没有选择"中和",她先与伊阿宋激烈争吵,无效后,假意和他和解,让两个孩子送给新娘一件染有毒药的新衣,新娘穿上后,立即被烧死,之后美狄亚又杀死了自己的两个孩子,最后,美狄亚带着两个孩子的尸体乘上飞轮车,飞过大海,到了雅典,并在此度过自己的余生。这是美狄亚的选择,赤裸裸的报复,真实强烈的愤怒!

美狄亚同样深深爱着伊阿宋,但是她的选择是要用整个生命来斗争,是冲突的一种白热化!《氓》中女子的选择,是冲突的一种和解,这就是一种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崇尚和谐、平和,《氓》中的女子其实和美狄亚一样,有痛苦的折磨,有被弃的忧愁,有着刚强的个性,但她没有激烈的报复,她用克制忍受来维持了一种制度的稳定和延续,她的隐忍造就了她在中国文学中应有的地位!她的被弃,值得我们深深同情,她的大度、默默忍受更迎得传统文化的膜拜。所以,中国的文化舞台上,不乏《氓》中女子的形象,《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杜十娘,她无法忍受,她最好的结局是投江,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隐忍;《秦香莲》她的等待也是一种虚无,她也选择了默默无言。

事实上,中国后世的很多文学作品中也有强烈反抗的女子,然而,她们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永远不会作为一个有理想、性情柔和、完美的弃妇形象。她们被排除在完美之外,这就是一种儒家传统文化的蔓延!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wenxuelw/2460.html


    上一篇:浅析茶馆氛围给消费者带来的精神感觉
    下一篇:文学评职论文范文浅论路瓦栽先生的好丈夫文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