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师职称范文简述项目质量管理工作(2)
1.培养管理、技术人员的质量意识。
施工单位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特别是管理人员、施工技术人员的质量意识的培养。施工项目是由人来操作的,人是第一要素。企业应根据不同层次施工人员采取不同的激励机制,从教育、培训、技能和经验四方面确保从事影响产品质量工作的人员具备相关的能力和意识。想要有好的工程质量,就要求各级技术管理人员要具有创优良工程的先进意识,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只有质量意识上去了,整体素质提高了,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工程项目的质量。
2. 建立施工企业质量管理体系。
工程质量的优劣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建设单位、监理公司的现场监管、当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质监站)的宏观管理、施工企业的生产管理等。但是,施工企业自身的监管对建筑工程质量的高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筑施工企业应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质检机制和质量监管体系,现行的机制主要是项目质检员长驻工地监督施工质量,公司质检员巡查项目质量情况,公司质量管理部门组织定期或不定期对分部分项工程进行质量检查验收。这样一个三级管理、层层负责的监管机制,是企业对工程质量把关的主要途径。
3.实行目标管理和质量预控
质量目标一是要满足与业主签订的合同要求,二是要满足公司质量计划的要求。首先按照\"分项保分部、分部保单位工程\"的原则,把质量总目标进行层层分解,定出每一个分部、分项工程的质量目标。然后针对每个分项工程的技术要求和施工的难易程度,结合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施工经验,确定质量管理和监控重点。在每个分项工程施工前,写出详细的书面交底和质量保证措施,召集施工主要负责人及技术、质量管理人员和参加施工的所有人员进行交底,做到人人目标明确、职责清楚。对于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施工经验不足的分项工程,还应事先对人员进行培训。
4. 定期抽查,重在预防。
施工管理者要定期对完成的分部分项工程质量进行抽查,发现问题要集中起来进行分类和归纳,并在定期召开的质量管理会议上,对所查出的质量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针对此类问题提出相关的预防措施,从而在施工过程中有效预防质量隐患和问题。
5. 严格控制材料质量。
材料质量控制的要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掌握材料质量、价格、供货能力的信息,选择好供货厂家,就可获得质量好、价格低的材料资源,从而确保工程质量,降低工程造价。这是企业获得良好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因素。
(2)合理地、科学地组织材料的采购、加工、储备、运输,建立严密的计划、调度体系,加快材料的周转,减少材料的占用量,按质、按量、如期地满足建设需要,是提高供应效益,确保正常施工的关键环节。(3)正确按定额计量使用材料,规范材料限额仓储管理和发放工作,健全现场材料管理制度,避免材料损失、变质,是确保材料质量、节约材料的重要措施。
总之,工程质量是工程建设的核心,是一切工程项目的生命线。工程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大局。确保建筑工程质量,不仅是建设问题、经济问题,也是民生问题。要切实增强做好工程质量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全面提升建筑工程质量水平,努力把建筑工程质量水平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责任制度,推动建筑工程质量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田熹. 浅谈当前建筑工程质量管理[J]. 福建建设科技. 2006(04)
[2] 梁伟民. 如何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管理[J]. 广东科技. 2007(11)
[3] 曾广识. 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探析[J]. 科学之友. 2010(12)
[4] 杨瑞林. 浅谈建设工程质量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山西建筑. 2009(33)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xiangmuguanlilw/152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