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工程项目质量问题与措施探究
摘要:建筑工程是一项量大面广的社会系统工程,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建筑工程质量受设计水平、材料好坏、施工方法先进与否、技术措施是否到位、人员素质的高低、工期等多因素的影响。本文仅就工程项目的质量问题原因和应对措施做一定的讨论。
关键词:工程项目 质量问题 探究
建筑工程质量是指在国家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设计文件和合同中,对工程的安全、适用、经济、美观等特性的综合要求。
一、几种工程项目质量问题
工程项目质量问题表现的形式多种多样,可归纳如下:
1、工程地质勘察问题
未认真进行地质勘察,提供地质资料、数据有误;地质勘察时,钻孔间距太大,不能全面反映地基的实际情况,如当基岩地面起伏变化较大时,软土层厚薄相差亦甚大;地质勘察钻孔深度不够,没有查清地下软土层、滑坡、墓穴、孔洞等地层构造;地质勘察报告不详细、不准确等,均会导致采用错误的基础方案,造成地基不均匀沉降、失稳,使上部结构及墙体开裂、破坏、倒塌。
2、设计计算问题
设计考虑不周,结构构造不合理,计算简图不正确,计算荷载取值过小,内力分析有误,沉降缝及伸缩缝设置不当,悬挑结构未进行抗倾覆验算等,都是诱发质量问题的隐患。没有根据防水等级及设防要求选用防水材料或进行防水构造设计;重要部位缺少设计详图;女儿墙未设置伸缩缝;变形缝没有贯通;材料方面:卷材等柔性防水材料物理性能较差,高温流淌、滑动,低温脆裂,抗老化性能、不透水性等都不符合要求;刚性(细石混凝土等)防水层所采用的材料不符合要求,如采用泌水性高的水泥、含泥量较大的骨料、不适当的外加剂等;烧结瓦吸水率大,抗冻性差;施工方面:卷材防水层空鼓;卷材搭接长度不够,基层不干燥;没有按规定留分格缝,分格缝过窄,缝内没有清理干净;细石混凝土屋面养护不到位,造成混凝土龟裂;使用维护方面:由于屋面防水材料有一定使用寿命,超过一定时间其可靠度将降低至设计要求以下,从而造成房屋渗漏,因此正常使用和维护是保证屋面防水符合设计寿命的关键所在。有些用户在房顶上私搭乱建,破坏防水结构;屋面渗漏时维修方案不科学、不合理;这些都或多或少地造成或加重了屋面渗漏。
3、施工管理问题
许多工程质量问题,往往是由施工管理所造成。?
(1)不熟悉图纸,盲目施工,图纸未经会审,仓促施工;未经监理、设计部门同意,擅自修改设计。
(2)不按有关施工验收规范施工。如现浇混凝土结构不按规定的位置和方法任意留设施工缝;不按规定的强度拆除模板;砌体不按组砌形式砌筑,留直槎不加拉结条等。
(3)不按有关操作规程施工。如用插入式振捣器捣实混凝土时,不按插点均布、快插慢拔、上下抽动、层层扣搭的操作方法,致使混凝士振捣不实;整体性差;又如,砖砌体包心砌筑,上下通缝,灰浆不均匀饱满,游丁走缝,不横平竖直等都是导致砖墙、砖柱破坏、倒塌的主要原因。
(4)缺乏基本结构知识,施工蛮干。如将钢筋混凝土预制梁倒放安装;将悬臂梁的受拉钢筋放在受压区;结构构件吊点选择不合理,不了解结构使用受力和吊装受力的状态;施工中在楼面超载堆放构件和材料等,均将给质量和安全造成严重的后果。
二、预防和治理质量问题应采取的措施
一旦出现了质量问题应该怎样正确处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为了预防和治理,必须对其成因进行分析,找出症结所在,然后分步分阶段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综合治理。一般来说,应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
1、以科研为先导
通过科研提高材料的功能和性能,使材料物理性能和使用寿命得到提高;其次通过科研产生先进的设计理念、成熟的施工技术和工艺、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和手段。所有这些都是克服质量问题的基本要素,必须大力提倡和扶持。
2、严把材料质量关
所有进场材料必须按规定进行检查和复验,杜绝不合格材料的流入。必要时可对材料生产过程进行抽查,如幕墙结构胶、商品混凝土的原材料及配比质量抽查等。材料生产厂家应加强质量控制,大力进行技术革新,努力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性能。
3、设计质量是基础
实践证明,工程设计特别是建筑和结构构造设计是预防工程质量问题的基础。不少质量问题都和设计有关,如墙体伸缩裂缝、现浇板角部裂缝等。要预防和防止问题的出现必须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1严格按规范进行设计。
如现浇框架结构55米间距应设置伸缩缝,除非有稳妥成熟的技术质量措施(后浇带,保温措施等),否则不应突破;3.2.细部大样图不应忽缺。细部大样图是保证施工质量的关键,质量问题大都会在小地方出现。如窗框节点处理不好会出现渗漏、冷桥或裂缝;屋面细部处理不好就会出现爬水、渗水等。
3.2应加强对构造方面的研究和设计。构造措施是预防质量问题的有力手段,有些质量问题通过构造措施能基本消除,如现浇板局部温度裂缝,通过采取楼房四角板双层双向配筋(缩小间距),减少圈梁刚度等平面约束,增加混凝土柱梁的保温措施及一些施工措施,相关质量问题能得到基本解决,因此设计人员应重视构造设计,在构造设计上多用心。
4、施工工艺是关键
施工是产品成型的过程,是质量形成的过程。可以这样说,质量问题是通过施工才显现出来的。因此,为了防治质量问题,必须对施工过程和施工工艺进行重点控制,并从方案、人员、设备、工艺和环境等多方面采取措施:
4.1.应编制有针对性、科学、先进、可靠的施工技术方案,并及时进行交底。方案应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应明确质量标准和防治质量问题的措施。
4.2.施工人员应进行岗位培训,特殊工种应具有上岗证,如电焊工、防水工等。班组长应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理论水平的人员担任。
4.3.设备质量(包括测量设备)对工程质量也有较大的影响,对设备应及时进行校核和检修。另外应积极采用或发明一些提高工效和质量的小工具。让设备和工具最大限度地更好地为工程质量服务;
4.4.施工中采用何种方法,如何执行,对工程质量影响很大。严格按操作规程和工法进行施工是保证工程质量、预防质量问题的关键。因此,应组织操作人员学习操作规程等施工技术,要求大家严格执行,并采用自检、互检、交接检等手段予以保证。施工中应随时和图纸及规范标准加以比较,确保符合要求,减少问题的发生。如在屋面防水卷材施工前,应观测找平层或保温层的含水率,必要时应采用烘干或排汽措施后方可继续施工。否则,极易产生起泡等质量问题。
4.5.环境因素对工程质量影响较大,特别是自然环境条件(如阴雨、寒冷天等),应采取一定措施进行控制和预防。如电焊时,当温度较低时,对焊接接头综合性能有影响,因此,规范规定,环境温度低于-20℃时不宜施焊,对钢结构根据厚度不同在不同的温度下有不同的预热要求;另外,在雨雪天焊接会使接头产生淬硬组织和裂纹,因此规范规定必须有较好的遮挡措施,否则不宜焊接。
三、工程施工过程的全面质量管理
施工过程全面质量管理的活动场所都在施工现场,其工作重点是建立稳定可靠的施工系统,保证每个施工环节上的工程质量和预防工作。主要工作是严格贯彻执行工艺规程;加强每道工序的质量检测,做好施工设备、材料等方面的质量管理。在施工过程中,必须认识到工序质量是保证施工工程合格的基础,是进行全面质量管理的关键。在制定的各"施工管理细则"里,除了明确规定各道工序的技术要求和误差标准外,还须强调工序间的自检、复检及记录,对关键性工序和隐蔽工作(如施工放样、基坑检查,桩底标高、钢筋结构、电线安装等)均需严格地检验,并报监理工程师。
监理人员必须经常巡查工地,检验工程质量,及时在施工现场验收签证。否则,将影响下道工序施工,以此来层层把关,步步设防,确保全面质量管理的顺利实施。另外,建设单位在进行建筑工程验收时,除了总体外观和几何尺寸要在现场检验外,绝大部分的工作应有原始记录,以统计数据对照评分标准来反映建筑结构宏观及内在质量,切实做到全面质量管理在施工活动中的应用。
四、结语
总之,建筑业是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支柱性基础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建筑质量问题是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提高工程质量要从细部着手,任重而道远。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xiangmuguanlilw/194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