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与实践

发布时间:2020-03-21   |  所属分类:小学教育: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是在原有思想品德、自然以及活动课的基础上整合而成的综合性课程,且是活动型的综合性课程。但当前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存在学校教育重智轻德、家庭教育忽视品德教育、思想品德教学实效性不高、对学情的分析不到位、教师教学观念更新慢等问题。为提高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活动性,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可以开展以下实践:第一,更新教育理念,创新课程教学;第二,创设生活情境,借用实际案例;第三,融入情感教育,产生思想共鸣;第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实践能力。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与实践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探究

  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是在原有思想品德、自然以及活动课的基础上整合而成的综合性课程,其教学内容、目标、方法与方式、观念和评价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思想品德的学科难度不高,但其德育作用很突出,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一环。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可塑性较高,思想品德课程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核心素养的内容有很多,主要是指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技能、思想品德等,它们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是要注重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以及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态度。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因此,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思想品德课程不是说教式的,应是活动型的综合课程,应珍视小学生生活的价值。所以,这一过程应具有以下特征:内容贴近生活实际,课程所需要的素材主要源自大多数小学生的现实生活。

  一、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教育重智轻德

  当下,大部分学生、家长、教师片面追求书面成绩,忽略了学生思想品德核心素养的培养。学校教育注重书本教育容易造成重智轻德的局面。但实际工作中德育让位、教育为主错误的行为仍普遍存在,学生智力训练强化的结果往往是以思想品德教育的削弱为代价的。这一状况下培养的学生,虽然可以成为某个领域的佼佼者,但其思想道德水平也可能令人堪忧。

  (二)家庭教育忽视品德教育

  当下的家庭教育中,大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所成就,所以他们对子女的成绩关注过多。有些家长甚至不允许孩子参加其他与学习无关的娱乐活动,如不允许在休闲时间看电视、小说放松大脑,或者每个周末都给孩子安排了很多补习班。但是,家长作为孩子人生的第一位老师,理应重视孩子在这个社会上生存应该有的法纪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等。

  (三)思想品德教学实效性不高

  当前的思想品德教学实践往往以课本灌输为主,虽然理性知识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点,但社会实践活动的缺失会导致学生知行不一,他们无法将课堂上习得的思想品德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为提高思想品德教学实效性,教师应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付诸实践。另外,思想品德的教学内容也应贴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四)对学情的分析不到位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大多数小学生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这些压力来自社会、学校或家庭。部分小学生会因为压力导致心理失调,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比较弱,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思想品德的问题。如有的学生觉得学习内容过多,学习过程枯燥无味,便开始逃避学习甚至产生厌烦情绪。有的学生在家庭长期过高的期望中始终得不到成功的体验,内心沮丧,对父母产生逆反心理。这些都导致学生思想道德方面出现偏差或者错误,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但在教学中,教师也只是照本宣科地讲课,没有对学情展开分析。

  (五)教师教学观念更新慢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各界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需要借助思想品德课程为小学生打好素质基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社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但教师在当下的教学过程并没有及时更新观念,存在教学惯性,没有遵循社会发展将核心素养教育纳入课堂教学。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实践

  (一)更新教育理念,创新课程教学

  先进的教育理念是行动的灵魂,新颖优秀的教学方式都是不断由新的教育理念萌生的。因此,思想品德核心素养新课程的确立和发展,首先需要教师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教师要转变头脑中已有的旧的教育理念,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核心素养培养为宗旨的新的教育观念。此外,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研究者和建设者,而不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在新课程实施中各“者”的作用,摆正自己在教学中的应有位置,承担起新课程所赋予的应尽责任。具体到思想品德核心素养课程,它更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所以教师应摒弃传统的整齐划一的课程教学,在了解学生差异、学校实际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利用所掌握的教材及其他教育资源,在教育内容方面进行大胆、有效的创新与整合。需要注意的是,这一过程需要学生的参与,不只是尊重学生的意愿,而更是让学生参与到课程内容的改编中。

  (二)创设生活情境,借用实际案例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处于形象思维发展阶段,更容易对直观生动的画面感兴趣。因此,教师需要在导入环节借助多媒体技术,以富有生活元素的图片或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周围的生活场景或实际案例引入课堂,一方面降低知识学习和理解的难度,另一方面让学生将课堂所学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使他们学以致用。例如,“世界因生命而精彩”一课主要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内涵及意义,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呈现青草、金鱼、柴犬、人类等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了解各种生物的生命特征。播放小草翠绿、树影婆娑、虫鸣鸟叫、人群喧闹、百花争艳、鱼儿嬉戏、海豚跳水等视频,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内涵和意义,领略生命的真谛:多彩的生命构成了缤纷的世界,生命需要互相关爱。

  (三)融入情感教育,产生思想共鸣

  融情感教育于思想品德教学,可以有效烘托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此外,在富有感情的思想品德教学氛围中,学生更容易产生思想共鸣,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也更容易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与他人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因此,教师应该深入挖掘教材选文里的思想情感因素,通过添加新元素和新想法加以创新,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例如,在教学“我是中国人”一课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呈现我国的名胜古迹、壮丽山河和伟大成就,并以“导游”的角色为学生一一介绍。在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后,教师再播放《大中国》《我和我的祖国》等歌曲,让学生领会祖国的欣欣向荣。歌曲环节,很多学生都跟着节奏吟唱,在这种大合唱的氛围中,学生的爱国之情油然而生。这一环节后,很多学生都踊跃发言:我们的祖国美丽且伟大,我爱我的祖国,作为一名中国人,我很自豪。

  (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实践能力

  学生更好地掌握适应社会的知识和技能,是思想品德核心素养培养的最终目的。为此,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参与一些有意义社会实践活动,如到社区做义工、到博物馆或科技馆做志愿者、到电视台做实习小记者、参与交通协管工作,等等。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如担当小小交通协管员时,学生就可以将课堂中学习的交通知识应用于实践,十字路口、丁字路口、环岛等地的信号灯是什么样的,行人和非机动车的交通规则是什么。书本上的知识经过实际应用,会更深刻地印在学生脑海中,学生也会因此获得更实用的社会技能。例如,“未来道路我选择”一课旨在让学生明白:生活充满选择,不同的选择决定不同的道路,我们要学会合理选择,并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为提升该课的教育教学效果,笔者在授课前一周便布置了一项课外实践作业:采访家人或邻居,聆听他们生活中记忆深刻的一次选择,并听他们讲述那次选择之后的人生发展之路。课上,学生踊跃分享自己听到的“故事”,一个学生讲述了自己爸爸的高考志愿选择:“因为当时并不了解各个专业是做什么的,爸爸就随意报了土木工程专业,虽说爸爸最后的工作也都挺好,但并不是他喜欢的工作。”一个学生讲述了邻居过红绿灯的故事:“邻居那天和朋友去逛街,过马路时,信号灯是红色,因为当时路上没车,朋友就说‘我们直接过去吧’。邻居觉得即使没车也要遵守交通规则,但朋友不这样认为,她直接走上了人行道。没想到这时拐角闯出一辆车,邻居的朋友被车撞倒,受了很重的伤。邻居对此深有感触,如果当时她选择的也是闯红灯,现在都没法健康地生活在阳光下了。”学生讲述的故事还有很多,笔者从中发现,他们从生活中的事例中明白了选择的重要。这时候教师再导入授课,一切水到渠成。课后,笔者还引导学生思考以下生活问题:在遇见乱扔垃圾的不良现象时,自己作为一个小学生应该怎样选择;在与家长产生矛盾时,又该怎样处理;等等。

  三、结语

  总之,基于核心素养的思想品德教育新课程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转变教学理念,摒弃旧有的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引领学生在德育认知领域前行。其次,积极主动地探索适合班集体的教学方式,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如以生活情境导入新课、融情感教育于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等等。最后,主动创新课程内容或教学方案,充分挖掘和发挥思想品德课程的德育价值和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作用,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具有长远意义的课程教学。

  参考文献:

  [1]魏星.小学思品课教学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8.

  [2]章礼静.小学思品教材中传统美德内容的呈现及其实施[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9.

  [3]陈勤勤.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路径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9(6).

  [4]林英发,陈月蓉.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途径探析[J].当代教研论丛,2019(3).

  作者:张萱 单位:上海市第六师范附属小学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xiaoxuejiaoyulw/21373.html


    上一篇:小学教育管理改革
    下一篇:中小学生作文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