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小学科学课堂探究式学习

发布时间:2021-02-23   |  所属分类:小学教育: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探究式学习又称为研究性学习,提倡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通过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进而探索问题,引发思考,在思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因此,探究式学习必须贯穿整个学习过程,探究式学习必须成为小学科学课堂的一种常态。

小学科学课堂探究式学习

  一、在动手操作中学习

  在传统的科学课教学中,教师往往先进行实验原理讲解,或者先进行理论知识的铺垫,他们认为让学生有了知识储备后再动手操作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的实验操作被无形的枷锁束缚,学生所做的一切都是教师希望学生做的,都是循规蹈矩的,缺少实验的灵感和创新的精神。探究式学习能让学生在做中学,可以解开无形枷锁的束缚,让学生愉快地动手实验,愉快地经历探究科学的过程。“做中学”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学习方式。要想学生做得好,首先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做什么”的问题,科学教材中可供动手操作的实验很多,每一个实验都让学生动手不太现实。科学教师要对教材进行取舍,选择最能体现动手操作价值的实验,教师还可以对教材中的实验进行修改和优化。二是“怎么做”的问题,确定好了“做什么”以后,“怎么做”也很重要。“做中学”的关键是“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做,带着问题去学,这样的“做”才更有目的性,这样的“学”才更有成效性。

  二、在学习中充分思考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学习中思考简称“学中思”。如果在探究中没有思考,只有动手操作,那科学课就会变得和手工课一样。因此,科学教师要学会发现问题,动手操作不可能一帆风顺,学生在实验中总会遇到各种问题。在问题中思考,在思考中进步,才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教师千万不能把科学课堂变成少数学生的个人表演秀,要让所有学生都参与思考,一起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学生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获得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设计问题要层层推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问题设计得太简单,人人都会,没有思考的必要;问题设计得太难,学生会失去积极性。科学课中出现的问题要像充满乐趣的探险历程一样,一级一级向上拓展,让学生能在不断的挑战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例如,在教学“钻木取火”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链:如何组装取火工具—怎样使用取火工具—为什么没有取火成功—取火的原理是什么—改进方法是什么。动手能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而思考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思考能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在探究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情况,还要密切关注他们的思考状态。

  三、在思考中获得感悟

  在思考中获得感悟就是让学生有所领悟,学有所得。“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习科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一个问题,还要学生学会解决这一类问题,让学生学会用科学的眼光看待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科学来源于生活,最终还要服务于生活。生活中的许多真实场景和实际问题,书本上都没有见过。知识是死的,但方法是活的。科学教师不能只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学生才能灵活地面对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例如,学生在科学课堂学会了用天平称100枚大头针的质量,然后通过计算得到1枚大头针的质量。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求出一根细小铜丝的直径的问题。这两个问题看起来没有相似之处,但通过思考能发现细铜丝的直径和大头针的质量都是比较小的,都无法直接用测量仪器测量,需要采用积少成多的方法来测量。探究的过程是学生认识世界、学习科学、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在动手操作中,他们可能会成功,可能会失败,但教师每一次大胆的放手都将成为搭建他们知识金字塔的基石。探究式学习是科学学习的核心所在,是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核心所在。科学教师要更新观念,改造课堂,让探究式学习成为小学科学课堂的常态。

  作者:张小荣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xiaoxuejiaoyulw/22741.html


    上一篇: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育的作用
    下一篇:统编版小学文言文教学问题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