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行政职称论文范文简述“十一五”期间水土保持工作成效与经验

发布时间:2013-12-27   |  所属分类:行政: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摘要】“十一五”期间,泾川县水保工作按照“生态立县、旅游活县”的发展战略,以项目建设为动力,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强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为目标,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沟道坝系建设为主体,以科技为支撑,以增加林草植被、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为根本,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大大改善了区域经济和城镇区域人居环境,全县生态建设成效显著。

  【关键词】行政职称论文范文,职称论文发表,水土保持,成效,经验,“十一五”,泾川县

  1 基本情况

  泾川县位于甘肃省东部,属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全县共辖14个乡(镇)、1个经济开发区,215个行政村,9.46万户,总人口34.89万人,县境内多年平均气温10℃,无霜期174天,年平均降雨量553毫米,其中60%集中在7、8、9三个月。海拔930-1462米,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由于泾河及其支流汭、黑、洪、蒲等河流的长期切割,形成四条残原和四道川谷为主的地貌,境内山岭交错,梁峁起伏,有大小沟壑2480多条。多年平均径流总量6.938亿立方米,其中自产径流0.761亿立方米,径流模数5.47万立方米/平方公里,河流年输沙量1.55亿吨,其中自产输沙量0.125亿吨。年侵蚀模数8275吨/平方公里,年流失土壤总量1150万吨,属极强度侵蚀区。全县水土流失面积1389.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98.6%,是黄河中游水土流失重点县之一。

  2 主要成效

  “十一五”期间,全县水保工作按照“生态立县、旅游活县”的发展战略,以项目建设为动力,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强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为目标,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沟道坝系建设为主体,以科技为支撑,以增加林草植被、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为根本,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大大改善了区域经济和城镇区域人居环境,全县生态建设成效显著。至目前,建成了被命名为“国家水利风景区”的田家沟水土保持生态风景区,实施了水保世行二期贷款、田家沟流域坝系工程、水保国债等大中型项目,完成水保综合治理面积225平方公里,新修梯田11.1万亩, “梯田化”程度达到89.02%。营造水保防护林12.75万亩,落实人工种草5万亩,封育5万亩,新建各类淤地坝32座,累计完成水保综合治理面积1144.76平方公里,治理程度达到82.4%。

  3 主要做法

  3.1 科学制定规划,突出工作重点。

  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精心研究制定了《泾川县水土保持区划》、《加快山区开发建设规划》、《泾川水土保持“十一五”规划》、《泾川实现“梯田化”县规划》、《泾川县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规划》和《泾川县坝系工程规划》。突出淤地坝建设、梯田建设、小流域治理、城市水土保持四项重点,综合运用工程、生物、农业等各种措施,宜封则封,宜治则治,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实行小开发、大保护,逐步实现由单纯的人工治理向人工治理与生态自我修复相结合转变,由坡面治理向坡面治理与沟道治理相结合转变,由生态治理型向生态治理与产业开发并举转变,由重“治”轻“防”向预防为主转变,生态建设成效显著。

  3.2 明确工作思路,创新治理模式。

  坚持治理与开发有机结合,针对不同流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初步探索出了四种符合泾川实际、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和开发模式:一是森林资源开发型。以发展人工林为重点,先后引进了2001速生杨、84k杨,建成了泾汭河以防风护岸为主绿色屏障,减少了洪水对滩涂的冲刷,加快植被恢复,大力营建乔、灌、草复合型的和针阔叶相混合的荒山荒沟多林种植被群落,引进栽植了银杏、落叶松等新品种,为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探索了新途径。全县人工林保存面积达到81.3万亩,人均占有林地2.7亩,活立木蓄积量达到111.08多万立方米。二是果品产业开发型。按照水土保持总体规划,在蒋家沟、茜家沟等小流域内大力营造各类经济林,利用塬边地和山台地,新建加工型澳洲青苹基地5万亩、特色杂果基地3万亩。

  以塬区苹果、川区梨、山台地杂果为重点,建成了4大果带,2008年,全县果品产量达到17.2万吨,实现产值2.4亿元,农民人均果品收入560元。三是草畜产业开发型。坚持改土与种草相结合,种植以紫花苜蓿为主的优质牧草16.05万亩,以草促畜,草畜结合,共同发展。2009年全县牛、猪、鸡饲养量分别达到17.05万头、30.47万口和90.5万只,全县畜牧业总收入达到3.62亿元,农民人均畜牧纯收入580.6元。四是生态旅游开发型。

  坚持把水保综合治理与旅游产业开发有机结合,对田家沟小流域进行了综合治理和开发,修筑拦蓄工程294项,营造水保防护林2.1万亩,新建各类休闲娱乐场所12个,形成了以水土保持生态地理景观为主、人文景观与休闲娱乐相结合,生态旅游、文化展现、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生态旅游风景区,实现了由生态治理向产业开发、由生态效益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转变。以世行项目、水保国债项目为载体,持续抓了吴家水泉沟的综合治理,为城市水保治理探索了新途径。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xingzhenglw/6977.html


上一篇:土地管理职称论文简述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思考
下一篇:行政法职称论文发表浅谈公民对行政违法行为的藐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