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新闻窗之创新会议报道标题的写法(2)

发布时间:2015-06-06   |  所属分类:新闻: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4.角度美

  [例5] “请温爷爷放心,我更有信心和别人比明天”

  ——北京农民工子弟眼中的政府工作报告 (新华网2007年3月6日)

  这则标题是从孩子嘴里说出来的,十分生动,而且语句也精炼,寥寥一句,把握住了新闻的主旨。从一个孩子的视角出发,写孩子眼中的政府工作报告,表达农民工子弟对温总理关爱的感动,让人读来倍感新颖。

  会议报道标题写作的角度,如入小角度切入得当,更能贴近读者的内心。

  三、新写之五法

  1.巧用副词

  副词一般是修饰动词性词语或形容词性词语,多表示动作行为、性质状态的时间、程度、范围、肯定否定或情态、证据。它能使得字句在精简的空间里更加散发出光彩。

  [例6]外长动情说梦想[北京青年报.2007年3月7日]

  “说梦想”只是一个陈述式的动词词组,前面加上“动情”二字,构成副词修饰,一下使得“外长”这个严肃、庄重的冷色调的词染上了情感的色彩,拉近了与读者的心理距离。

  2.善用宾语

  [例7] 提问中国[北京青年报.2007年3月5日摄影报道]

  “提问”二字落地有声,“中国”作为“提问”这个动词的所指对象,不是特指,而是泛指,具有恢宏的气势,彰显力度之美,承托起“提问”的高度,从侧面勾勒出两会作为全国性会议的重要地位及其在国计民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宾语的出色在于“错位”,本来一般不出现在动词谓语后的,现在出现了,故能扣人心弦,夺人耳目。

  3.活用方言

  [例8]四川一定会一年比一年“巴适”

  “巴适”是一句地道的成都话(重庆也有这样的说法),这个词在四川话里的意思有安逸,舒服,很好,让人很满意等。由于《华西都市报》面向的就是四川读者,运用乡音来做标题,十分自然亲切,增强了可读性。象这样把方言引入标题的做法,在地方报纸报道全国性会议时较为常用。

  4.引用诗歌

  诗歌的好处自不赘言,它庄重、文雅的艺术形式,比较符合会议的特质,同时又比一般公文式的会议标题随和、亲切,所以特别受到一些大报的青睐。

  随意举几则:

  和气聚民意 春雨润民生 (光明日报.2007年3月4日)

  韶华满眼新 大地已回春 (人民日报.2007年3月4日)

  生生不息 国脉传承 (光明日报.2007年3月3日)

  这些标题都传神而生动地反映出“两会”对中国的影响,而且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悠远内涵,读来琅琅上口、意气风发,符合大报的气质与读者的口味。

  所以,运用诗歌,对于象《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这样的大报纸来说,既突出了导向性和庄重性,又增强了文化内涵和形式美感,可谓一举两得。当然,对于地方报纸(尤其是受众范围不广的小报)来说,盲目使用诗歌,也可能会给人“为赋新词强说愁”之感,须慎用也。

  5.调用“全感”

  “全感”这个词来自于一种学习方式,曰“全感学习法”,此处取其“调动各种感官”之意。传统的会议报道标题,多注重从人的视觉出发,强调所观所看之景象,忽视了其他感官在标题制作中的运用。“全感标题”则注重对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觉的综合运用和表达。

  如:

  “我摸到总理两个指头! (金羊网. 2007年3月17日)

  这则标题撇开了“视觉”的单一感觉,突出了“触觉”,一个“摸”字,仿佛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触到总理的温暖。

  看来,会议报道标题做得好,就要求记者全身心去感受会场每一个细节:不仅要睁大眼睛,更要支起耳朵、摊开手心、饱含感情地投入到会议现场中。唯其如此,方能制作出立体的、可以触摸到的标题,让读者感受到浮凸的美感、真实的温度、鲜活的气息。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xinwenlw/14411.html


上一篇:怎么发表论文新闻评论写作要点
下一篇:透视新闻媒体坚守的责任与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