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影视论文投稿新世纪韩国影视美学的跨文化传播研究(2)

发布时间:2016-02-29   |  所属分类:新闻: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二、偶像崇拜心理与偶像塑造的功能性互动关系

  青年人在寻找自身价值、探寻社会定位的过程中,不断通过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实现自我评价,并与理想中的自己进行比对,以便更好地完善自己。在这样的心理活动下,就需要一个参照物来与自身进行对比,或者有一个自己的模仿对象。[3]青年人偶像崇拜心理的生成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命题,作为一种知识的接受、传播、创造的最为庞大的社会群体,他们能够直接体现世界观、价值观、美学观的偶像崇拜活动,一直以来都是学界与社会关注的问题。

  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在儿童时期人们的崇拜对象一般是自己的父母,尤其表现为对异性的崇拜,更有甚者以父母之异性者作为“性爱”对象,即“恋父情结”与“恋母情结”。例如:男孩会嫉妒父亲拥有母亲,并且会模仿父亲爱护母亲的行为;女孩会对自己的父亲有种高大、安全的依赖和崇拜。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心智的成熟,个体增强的欲望冲动不仅停留在父母身上,更会转移到父母以外的人,从而弥补情感上因摆脱父母的依赖而产生的空虚感。尤其是随着知识的积累、视野的扩展,青年人的自我意识及脱离母体意识增强,一个稳定符合个体审美需求的审美对象开始形成,而那些具有社会影响力,被大多数同龄人所认可的人物便会成为青年人的崇拜偶像。   青年人的崇拜对象大都具有同质性特征,一般都具有美丽的外貌、优雅的气质、独特的个性、高尚的品质、优质的生活等带有资产阶级消费色彩与中产阶级的审美想象。因为接受者的肯定性反应对一部影视剧具有一定的约束力,韩剧正是在分析受众群体审美心理的基础上建构作品,韩剧突出的审美泛滥的特征迎合了青年群体的审美需求。高尔基曾说过:“艺术的精神就是力求用词句、色彩、声音把你心中所美好的东西,把人身上所有的最珍贵的东西――高尚的、自豪的、优美的东西都体现出来。”[4]那些具有典型意义的形象才具有审美价值,正是基于此韩剧塑造了一批接近完美的人物形象,比如《女主播的故事》中的甄善美,名字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道德前置性与现实指向感,真诚、善良、美丽、宽容、严己宽人、舍己为人等,可以说传统社会的伦理美德被集中、放大,彰显成一种“女神”形象。而这一理想化的典型人物形象迎合了青年人的审美崇拜,成为他们摆脱父母的“移情”替代品。这种新的情感依托也成为他们能够接受的另外一种表现独立自我的形式。

  除此之外,大众传媒的宣传作用也为青年人的偶像崇拜推波助澜。进入大学阶段的青年人,他们拥有着比高中时期更为充足的时间接触影视和网络,不论是电视、电脑,还是各种报纸杂志,都涵盖着大量的娱乐信息和明星新闻。部分媒体过度关注韩剧明星,甚至为了迎合青年人的追星需求,大量报道明星的最新动向和挖掘他们的私生活,迎合了青年人对明星的好奇心和关注度,为他们的偶像崇拜提供了多重途径。

  三、期待视野与韩剧的审美倾向

  根据接受美学理论,文艺不是一种指向作为客体的物的世界的对象性活动,而是一种处理作为主体的人与人之间关系,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思想感情和认识的一种“人际交流活动”。[5]接受美学创始人姚斯认为,任何一位读者在阅读具体的作品之前,处于一种先在理解或先在知识的状态。文学作品的意义生成都是接受者的先在视野与文本交互作用的过程,没有这种先在理解与先在知识,任何新东西都不可能为经验所接受。这种先在理解就是文学的期待视野。简言之,期待视野意即由接受主体或主体间的先在理解形成的,指向本文及本文创造的预期结构。[6]因此作品能否被受众认同和接受,关键在于它是否符合受众的“期待视野”。正如接受美学创始人尧斯所说:“在作者、作品、读者这个三角形中,读者(受众)不是被动的一端、一连串反应,他本身还是形成历史的一种力量。”即当作品与受众在一定时代背景、社会环境、文化积淀、生活经历、性格气质等因素共同制约下形成一种审美契合,达到同质同构而被人们接受。

  对于韩剧观众在尚未接触之前已经具备了一种先在视野。韩剧在进入中国市场时大众文化已经迅速兴起,那些与网络同时成长的青年群体从精神空间到话语方式,从知识结构到外在装饰,已经基本“网络化”。可以说,以现代传媒为传播基础综合各种流行元素构建起来的大众文化,是理解韩剧最为直观重要的当下视野。同时韩国与中国同处于东亚地区,两国之间既有各自的文化特色,又有共同的文化根源。韩国作为中国的一个邻国,深受中国儒家文化影响,属于“重人伦、重道德、尚礼仪”的一个国家,韩国与中国在文化根基、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审美情趣上都有很大的相似点,所以韩剧容易使中国青年产生较强的心理认同感。

  姚斯指出:“一部文学作品在其出现的历史时刻,对它的第一读者的期待视野是满足、超越、失望或反驳, 这种方法明显地提供了一个决定其审美价值的尺度。期待视野与作品间的距离, 熟识的先在审美经验与新作品的接受所需求的‘视野的变化’之间的距离, 决定着文学作品的艺术特性。”[7]不同的受众群体有着独立的审美趣味、情感倾向和人生追求,从而形成不同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各种不同的接受群体在生活方式的差异是其显著的标志,它构成不同群体对电视传播的不同期待。青年人作为韩剧的一个庞大接受群体,他们的期待视野不仅决定着对韩剧节目的选择,同样也决定着韩剧传播发生影响的可能性。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xinwenlw/17105.html


上一篇:图书管理论文985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建设情况调查与分析
下一篇:新闻战线论文新闻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