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论文新闻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问题(2)
(四)直接加解释
在汉语新闻中有着大量的文化负载词,这既是中国民俗文化的体现,也存在一定的翻译难度。由于外国读者缺乏相关的文化体验,这也就使得其无法很好地理解其中的文化含义。对于这类的文化负载词,译者在进行翻译的时候,不能仅仅是通过简单的直译, 取而代之的是借助于一些简单易懂的故事背景来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与理解能力,进而提高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例如:“百日宴、周岁宴、寿辰宴、升迁宴……”这些宴席中国人都再熟悉不过,但有些在国外是不存在的。像“百日宴”外国读者可能就不了解。因此在对此词语直译的同时,译者应该给予补充说明,帮助译语读者更好地理解。歌曲《青春之歌》、《我和我的祖国》、《七子之歌》、《幸福在哪里》,舞蹈《孔雀》、《火红的日子》,昆曲《牡丹亭》选段,京剧《三家店》,歌舞《丝绸霓裳》,钢琴合奏《金色狂舞》、杂技《五光十色》等。各类节目,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表达了中华各族儿女对伟大祖国的深切情感与对美好生活的无比向往。“京剧“作为中国的四大国粹之一而得到了广大外国友人的认可与认知。但是,就”昆曲“而言,其作为中国传统古典曲目之一,在对其进行翻译的时候,需要有意识地增加一些和“昆曲”有关的背景知识。如,“Kunqu Opera”――通过适当的解释性词语,译者有效地将我国的文化精粹传播给外国读者。由以上例证可见,汉语新闻中一些文化负载词蕴含着一定的文化背景,单纯的直译并不能充分传达出其中的文化内涵。再比如,笔者曾经看到一则新闻,说是:英译的京剧剧本,其中一些唱词的翻译不够准确,说到底还是对京剧所蕴含的中国文化理解不深,甚至是一种误读。以《四郎探母》为例:杨四郎的唱词里有“失落番邦十五年,雁过衡阳各一天,高堂老母难相见,怎不叫人泪涟涟……”等等。其中“雁过衡阳各一天”一句,被译作:Awildgoose flied over the border.(英文意思是:一只野雁飞过边界。)这显然是理解有误。“雁过衡阳各一天”是说南北相隔,杳无音讯。杨四郎沦落北番,隐姓埋名,十几年来与亲人失去联系,可谓天涯各一方。身为人子,让老母日日悬望,苦苦思念,怎不黯然神伤?所以深入理解唱词,准确把握人物内心活动,是做好京剧翻译工作的前提。因此,要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充分实现新闻翻译的价值,译者应在直译的基础上增译一些解释性文字,补充其中的文化背景知识,促进民族间的文化交流。
三、结语
具有着中国特色的文化负载词,对其的翻译将会影响到世界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也会影响到中国文化自身与世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由于,它代表着中国的民族文化与地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也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形式。当中外文化存在较大差异,这些蕴含着中华文化特色的词汇也就给汉语新闻翻译带来了一定的障碍,但文化负载词的准确传译又是保证新闻翻译准确性的重要一步。因此,新闻翻译工作者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在功能目的论中,对于翻译活动的目的进行设定的时候需要对其采用的翻译方式进行明确。即做到,一方面实现原文作者翻译目的的真实表达,另一方面,也要与译文读者的需求期盼相适应,促使新闻报道活动中出现的新闻负载词可以显得准确新颖又充满乐趣,借助于对音译、直译、意译等各种方法的运用,吸引译入语读者的目光,从而最大限度提高传播效果。为了实现文化负载词的准确传译,译者需要在一定的翻译标准之下,通过对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以此来使得外国友人能够更好地理解翻译内容,使得汉语新闻的翻译质量得到显著提升,进一步地减少由负载词所带来的文化交流障碍,实现中外文化的更好交流。
推荐期刊:《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本刊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坚持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严谨学风,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弘扬民族优秀科学文化,促进国际科学文化交流,探索远程教育、教学及管理诸方面的规律,活跃教学与科研的学术风气,为教学与科研服务。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xinwenlw/1716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