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新闻编辑职称论文浅谈文化建构意义下的新闻真实性(2)

发布时间:2015-01-22   |  所属分类:新闻: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三)我们随意打开某天全国的各大报纸,都会发现头版的消息具有惊人的相似性,甚至它们组织排列的顺序都是相似的。那么,在一天当中发生的事情千千万,如何判定哪条新闻具有头版效应?同时,又何以保证一条新闻出现在不同报纸的头版位置呢?

  新闻工作者会很告诉你,他们是凭借着灵感,然后再按照新闻的价值标准来进行取舍,通过重重“过滤”,越是符合新闻价值标准的,也越是公众关注的焦点。这种“过滤”的过程是自然而然的,以至于那些新闻工作者坚信自己是在专业新闻价值取向的基础之上,“客观”而“真实”地报道新闻。

  所谓新闻价值标准,是“新闻工作者用以判断什么样的事实能够成新闻以及衡量什么样的新闻报道胜过另一些新闻报道的尺度”。⑦国内外学者在主要的标准上是一致的,主要表现在:显要性、影响力、异常性、接近性、及时性和趣味性等。记者对新闻事件进行取舍排序的过程,也就是这些特定的原则和考夫曼“新闻框架”理论大行其道的过程。潘忠党提出对新闻构架分析的基本理论包括五部分:1、意义在传播(或交往)的过程中得到建构;2、传播活动是使用表达载体的社会活动,构成一个社会的符号生产领域;3、但是,它发生在物质生产构成的实体场域;4、因此受到规范该场域的公共利益原则以及政治和经济的逻辑之间的张力制约;5、位处特定历史、经济和政治坐标点的社会个体或团体达成其特定理解或意义遵循的认知和话语的组织原则,就是他(她)们的“框架”。⑧

  但是,我们不能一看到有“新闻框架”的存在,就想当然地认为它会妨碍新闻真实客观性的存在。相反,“框架的权威性恰恰取决于它本身对于‘客观性’的追求,也就是说,它需要经常地包含‘尴尬的事实’,甚至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接受不同意见的声音。”⑨

  由此我们知道,记者在对新闻事件进行报道时,也在给社会中发生的事情进行排序,为的就是构建出媒体所要表达的观念及看法。而记者在对一具体新闻事件进行构建时,不仅仅是衡量它的新闻价值,更多的是带上了显着的意识形态色彩,将新闻事件纳入主流的价值体系。

  (四)新闻工作者在对新闻进行采编的时候,无论是他的思维过程还是编写过程,不可避免地都要用到语言这门工具。那么语言能不能保证他们“真实、客观报道世界”理想的实现呢?

  索绪尔在他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中,用“符号”来指称语言整体,而把“概念”和“音响形象”分别用“所指”和“能指”代替。索绪尔用这一区分是要说明“能指和所指的联系是任意的,或者,因为我们所说的符号是指能和所指相连结所产生的整体,我们可以更简单地说:语言符号是任意的。”⑩语言符号的随意性,意味着词与物之间的意义是约定俗成的,是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建构的产物。那么我们要理解具体的言语,就需要把它还原到社会整体的背景下进行。这说明,现实生活中所存在的一切文化现象及其活动,甚至包括反思本身,都是建构的而不是自然产生的。

  经由对新闻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真实性”的“袪魅”,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新闻作为一种“客观真实”的社会知识,并非对“外部世界”客观真实地记录,而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建构,是一种文化意义的体现。新闻的“真实”从某种意义上说只能是事实的真实,而非超验意义上的“真实”。

  参考文献

  ①⑩斯图亚特·艾伦 着,方浩、陈亦南、牟玉涵、吴娱译:《新闻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51,67,94

  ②《2005中国报业年度发展报告》[R/OL],http://tech.exam8.com/oth-

  er/2005-08-05/16346-84930.shtml

  ③孟登迎,《意识形态与主体建构——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26

  ④陆扬、王毅:《文化研究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183

  ⑤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64

  ⑥李普曼 着,阎克文、江红译:《公众舆论》[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56

  ⑦密苏里新闻学院编写组:《新闻写作教程》[M].北京:新闻出版社,1986:2

  ⑧潘忠党,《架构分析:一个亟需理论澄清的领域》[J],《传播与社会学刊》,2006(1)

  ⑨索绪尔 着,高名凯 译:《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02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xinwenlw/8964.html


上一篇:职称论文发表中国电视媒体的对外传播能力
下一篇:怎么发表论文新闻评论写作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