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高校消除网络文化负面影响的对策

发布时间:2013-11-29   |  所属分类:信息安全: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近年来,互联网在我国迅猛发展,大学校园形成了"无处不网、无时不网、无人不网"的格局。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文化将进一步兴盛,其影响面将更广、更宽、更深刻。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它的发展对民族文化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有的专家将它称之为"电子海洛因"也不算过分。由于网络文化的开放性、非控性、无序性、多元性、鲜活性等特点,一方面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得大量的信息,增长知识;但另一方面网络文化混杂着信息侵略、黄色流毒、黑色信息、暴力行为、网上黑客等种种不良因素,对大学生会产生如下负面影响:一是网络文化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大学生的政治倾向、道德品质和文化素质;二是网络文化的直接化、形象化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造成极大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妨碍其整体素质的提高;三是互联网的隐蔽性,将导致大学生不道德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增多;四是互联网的虚拟性特征将导致数字化人的出现,造成大学生的非人性化的倾向;五是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导致大学生价值取向更加多元化,价值冲突更加激烈;六是"网络上瘾症"、"网络孤独症"等网络传播伴生品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构成危害与威胁。这些负面影响对高校德育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在网络文化的冲击下,高校德育工作如何积极应对、因势利导,已成为当前急需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建立监控机制,净化网络空间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是党中央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基本要求之一。舆论导向既包括报刊、广播、电视新闻宣传的舆论导向,无疑也包括网上宣传的舆论导向,随着网络宣传的迅速发展,牢牢把握这方面的正确舆论导向更显重要。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对于信息网络化问题,我们的基本方针是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努力在全球信息网络化的发展中占据主动地位[1]。"目前, 净化网络空间是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学校和家庭等社会各方面齐抓共管。

第一,政府有关部门要对网络信息做好入境防范和治理工作。1994年以来,我国先后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入口通道管理办法》和《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管理办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互联网出版暂行规定》等法规。这些法规对于规范和管理国内网站的建设和活动,对于防止和剔除有害的信息、言论,对于保护网络安全,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现在不少地方仍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当前,政府有关部门一是要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必依、违法必究,真正实行以法治网。应根据现实需要,对已有的法规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应制定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网络法规的具体办法与配套措施。这对增强大学生的道德约束力会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二是要对网络空间进行更严格的清理整治。要强化对上网信息的监控,运用技术手段,在国家内部网和外部网的界面上构筑信息海关,使所有的内外连接都强制性地接受信息海关的检查,过滤虚假、有害、错误、反动的信息。要从根本上改变网上舆论宣传"西强我弱"的状况。新闻宣传部门要建立主管网络宣传的专门机构,加强对网上舆论和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及时了解网上宣传的舆论动向。凡需要在网络宣传中立即辟谣、进行正面宣传的,应迅速部署有关网站加以宣传报道。从而让正面的宣传占领网络宣传阵地,千方百计缩小反面宣传,消除各种有害信息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要依法清理整顿和查处不履行登记或备案手续,擅自开展或超范围经营互联网业务的各类网站,加大打击传播淫秽色情等有害信息行为的力度,依法严厉惩处违法犯罪分子和违法违规单位,坚决切断为传播淫秽色情等有害信息提供土壤的"利益链",还网络一片净土。

第二,高校要积极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做好网络信息安全工作。高校要建立并完善校园网络的组织管理系统,应成立由党政领导负责,有关职能部门加盟的网络宣传教育领导机构,要把德育进网络纳入校园网络建设的总体规划,将网络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格局进行规划和部署。要根据网络技术的特点和德育进网络工作的需要,建立相应的管理体制,明确党委宣传部门、学生工作部门和技术部门的具体职责,做到职责明确,责任到人。要根据高校实际建立分级网络管理系统,落实网络安全措施。第一级是学校对校园进行整体管理;第二级是院系设专人负责本单位的网络管理;第三级是学生宿舍楼网络管委会,制定学生宿舍网络管理的相关制度;第四级是学生宿舍楼网络管理小组,可聘请学生组成,进行自我管理,主要承担用户入网审批、资源分配、执行网络服务监督、技术支持、用户数据的收集与统计等职责。与此同时,高校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系统的网络行为准则。如可制定《校园计算机网络管理办法》、《学生宿舍网络管理条例》、《大学生网络违纪处分条例》等,各院系、班级、寝室还可制定"乡规民约"。在防范大学生浏览色情网站方面,既要给大学生讲清这些网站对学生身心造成的不良影响,以及对社会道德形成的潜在危害,引导他们洁身自好,又要采取管理和监督措施,如将计算机安置在相对公共的场合,学生宿舍进行定时或不定时的专项检查,对浏览色情网站者视情节给予纪律处分,在校园里形成浏览色情网站不光彩的舆论氛围等。主管学生的校领导、学工部的负责人、各院系的负责人、学生辅导员应经常了解学生在各网站上的思想动态,以便掌握学生讨论的热点问题,要善于从网络中收集信息,并对网上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监控,及时发现上网学生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对查实确有问题的学生,应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教育;要建立信息反馈渠道,若发现有违反网上道德与法规的,要予以严肃处理,绝不姑息迁就。

二、强化教育引导,提高学生自律力和免疫力

高校在鼓励广大学生使用网络的同时,要对其加强教育和引导。

1.狠抓思想灌输工作。大学生受网络文化影响而产生的种种问题,属于思想认识问题,不可能用法治去解决,主要靠思想灌输来进行调节。我们党传统的法宝——政治思想工作不能丢,网络条件下的高校德育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高校要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要充分利用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当前尤其要对大学生进行"八荣八耻"的教育,强化他们的是非观念、道德观念,从而帮助他们树立坚定的政治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筑起强大的"精神屏障"。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免疫力。

2.设置网络伦理教育课程。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网络伦理已成为一些发达国家高等院校的教育课程,并被正式纳入所谓"计算机文化"( cyber culture)加以研究,如美国的杜克大学对学生开设了"伦理学和国际互联网络"的课程[2]。由于现阶段我国在网络立法方面尚存在许多空白区, 因而网络伦理教育尤其显得重要,我国高校要把网络伦理教育作为一门基础性教育课程,要把网络伦理的教学内容列入计算机等级考试之中,使学生将网络伦理和网络技术置于同样重要的地位,予以认真学习并加以遵守。让学生明白:网络道德所坚决禁止的是过分沉溺于电子游戏,观看、下载和制作色情网页,制造和张贴不实之辞,窥视或偷窃他人计算机文件,攻击或破坏他人计算机系统和互联网系统等有损自己身心健康、侵害他人权利、破坏网络安全和社会文明的网络行为,触犯这些道德禁律,必将受到纪律或法律的惩罚;网络道德所提倡的是自觉遵守计算机互联网规定的各种协定和义务,遵守国家颁发的有关计算机互联网的法律法规,以社会道德要求为标准,慎重使用计算机互联网,积极利用计算机互联网拓展学习空间、丰富学习方式、提高创新能力、服务于社会进步。践行这些网络道德要求,才能使个人的网络生活有序、健康、富有意义。这样便能促使学生把握方向,守住良知,争做文明网民,树网络新风,拒绝道德堕落。使他们以自觉的态度进行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反省、自我批评,真正做到在网络文化面前的"慎独"。

3.引导大学生参与网上德育管理和研究工作。在网络德育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自己动手、自主参与、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往往更能得到学生的广泛认可与支持,更能深入人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高校应将大学生对网络的兴趣和利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很好地结合起来。即让学生主动参与德育工作网站的建设,直接参与教育过程。从网站主页设计、栏目设置到网络的管理与维护直至教育课件的制作,都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聪明才智,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对德育工作进网络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此外,高校应建立起相应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在网上设立学生争鸣栏目,让学生就国际和国内形势、校园内外事件、社会热点问题、当前德育工作发表观点,进行讨论,通过学生之间网上真实交锋,有助于他们真正分清是非、善恶,使其网络自我教育从消极变为积极,从无序变为有序,从自发变为自觉,从无为变成有为。促使他们成为网络文化中的道德主体,承担起维护网络文化秩序的重任。

4.通过网络进行心理咨询。目前,网络心理咨询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电子信箱咨询、网上聊天咨询、网络会议咨询等形式。高校可以建立健康教育的专题网站,设置心理学知识介绍、青春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心理测试或心理热线、心理学专业教师在线指导等栏目,使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如BBS、Email等)与教师或家长交流、谈心,通过网络来获得帮助与指导,以解决常见的心理问题,尤其是解决因长期沉迷网络导致的心理问题。由于网络心理咨询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还可以减少学生的心理负担,正是其隐蔽性和随时性的特点受到学生的欢迎。高校应因势利导,充分利用网络这一途径,努力营造心理健康教育氛围,以不断净化学生的心灵。

三、丰富网络文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看,在网络媒体时代,受众对内容的接收几乎完全是主动的和有选择的,人们网络活动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注意力为中介的,受众注意力的高低取决于传播的内容与形式的质量。这就决定了网络文化时代各种媒体的竞争就是争夺受众注意力的竞争。高质量的、有竞争力的媒体总是要制作各种有诱惑力的内容。因此,能否有效地开发和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资源,将是能否有效地进行网络德育工作的重要条件[3]。许多学者认为,高校不能对互联网上一些不健康的东西采取简单的"鸵鸟政策",回避是行不通的,也是办不到的。要采取积极主动的姿态,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巧妙地、大量地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坚决抵制西方的"文化渗透"、"文化侵略",让中华民族古老而璀璨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用它们来占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阵地,只有先"立",才能使不健康的东西没有立足之地。

1.高校要精心设计、办好一批校园主流网站。加强网站建设,建立一批有影响、有特色的网站,是德育进网络工作能否成功的关键。高校要周密规划,建设一批有特色、有感染力、有吸引力、有影响力的网站,将此建设成为一项精品工程,在网上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建好主阵地、把好主导权,使之成为利用网络进行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为广大学生创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如可以设立国内外新闻、心理健康咨询、社会实践、文学园地、科技制作、教师之页、学生交友、校史资源、就业指导等主流板块,使校园网站成为大学生的网上精神家园。对于这些网站,各高校要有专人负责,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注重在"特色"二字上做文章。要长期研讨、不断改进、提高质量、扩大影响。

2.高校应从八个方面努力丰富网络文化。一是要建设好信息数据库。可以上传领袖人物的著作和有关资料,使师生可随时上网阅读和下载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领袖的著作;收录党的基本知识以及党建理论文献等内容,将党的声音传到网上,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有关资料上载到网上等等;二是要创办好网上电子刊物。力争使图文声并茂、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形式与正确、健康、积极向上的内容有机地、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感染和引导学生;三是要设计具有时代特点的德育课件,使学生通过德育课件,有选择地、自发地学习教育内容。高校德育研究部门,应责无旁贷地将网络德育列入研究的重心,要引导广大教师研究网上德育的现实问题及对策,积极开发研制德育课件,以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工作,使网上德育有现实可操作的运行载体,使德育抢占网上阵地尽快成为现实;四是开办网上学校。如党校培训班、团校培训班、考研培训班、演讲与口才培训班、外语培训班等;五是建立网上影院。用优秀的影视作品去鼓舞大学生,对其进行生动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六是进行热点追踪、开展网上论坛。及时传递国内外最新消息,对大学生进行形势教育,并请有关专家学者对大学生所关心的问题在网上进行讲座,答疑解惑。要组织学生对重大问题、热点问题进行讨论,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引导工作。对于意识形态敏感问题、影响稳定大局的问题,要通过网络理直气壮、旗帜鲜明地发表评论,积极进行引导、批评和纠正错误言论。对网上一些"灰色"讨论,可积极进行正面引导;七是结合广大师生思想实际,开展经常性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同时邀请事业有成的教师、校友、海外归来的专家、教授,上网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会,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八是抓住国内重要节日、纪念日等教育资源,精心推出背景材料,以便使学生开展各类活动。

四、采取得力措施,加强队伍建设

高校网络管理,绝不是单纯的技术性管理,而是融德育工作和网络技术于一身的新型管理。这就要求高校德育工作者不仅要用先进的理论武装头脑,熟悉德育工作业务,同时也必须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熟悉网络技术,树立依靠科技增强德育工作生命力的观念。而在目前,高校网络德育工作队伍建设的现状与时代要求还存在着差距,有的根本无法适应网络方式下的德育工作的开展。为此,高校要培养一支既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熟悉德育工作规律,具备较高的网络管理才能和信息时代思维方式的专、兼职德育工作队伍。这是做好网络文化时代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的组织保证。高校应采取得力措施,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

1.打好"攻心仗"。各高校要加强思想教育,使德育工作者增强紧迫感和压力感,并清醒地认识到:高校德育工作者要想有足够的权威去影响年轻一代,就首先要把自己当作一个学习者,当作工作的对象,不但在观念上和认识上介入网络时代,还要在技术上介入网络时代,把自己培养成一个既懂德育工作艺术又懂信息网络技术的新型德育工作者;德育工作者只有掌握了"技术"这张网络社会的通行证,才能了解网上究竟有什么宝贝、什么垃圾,才能了解那些活跃在网上的大学生在看什么、听什么、想什么、做什么,才能和他们有共同的语言,才能理解和分析网上道德、法律、价值观的演变及其原因,才有实力去参加网上争夺思想阵地的战斗。

2.督促德育工作者不断提高网络运用能力。高校可采取以下主要途径来提高其能力:充分利用学校网络资源开办网络知识、技术培训班,对他们进行分批培训,从根本上普及网络基本知识;开展网络技术大赛,这也是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技术人才的素质,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信息在高校网络信息中的竞争力和可读性的一个很主要的途径。同时结合日常工作与师生进行网络技术、信息交流,进行网上交流,双向互动等,从而促使德育工作者学会运用网上大量正面、积极、健康的材料,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理想与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促使德育工作者把高校传统的宣传工作阵地,如报刊、广播、录像资料等,及时移植到网上,加强正面宣传的广度、深度和力度。此外,高校应建立激励机制,促使德育工作者加强网络德育的理论研究。只有理论上清醒才能政治上坚定。因此,在大量具体的网上德育工作实践中,高校应设法激励德育工作者加强网络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探索德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高校党委宣传部应成立网络传播研究室,积极组织德育工作者开展有针对性的网络德育研究活动。

3.设立网络德育工作学生助理。新一代大学生具有电脑操作的天生优势,特别是电子、信息等理工类学生的网络信息技术远远超过他们的前辈。高校可从中聘请政治素质高、学习成绩优、管理能力强的学生担任网络德育工作助理,履行网络技术员、信息员、引导员的职责,负责监控网上传播内容,整理BBS上的大量信息,做栏目的主管、版块的版主,参与网站、网页的建立、管理和更新等工作。学生作为网络德育工作助理,能很好地完成琐碎的事务性工作,能使专职德育工作者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以便在网络德育工作中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此外,网络德育工作学生助理,还可弥补部分专职德育工作者网络技术水平不高的缺陷[4]。

基金项目:2006年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立项课题"高校整体性、开放性德育体系构建研究"(课题批准号:06B14);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6年立项重点课题"高校德育创新与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XJK06ADY002)

【参考文献】

[1] 江泽民.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80~181

[2] 张佐,赵祖地.网络异化与网络伦理[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2(3):89

[3] 冯沈萍.在网络上唱响思想政治工作主旋律[J].高校理论战线,2000(12):48~49

[4] 汪广根.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创新浅探[J].社科纵横,2004(5):176^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xinxianquanlw/2234.html


    上一篇:信息管理评职范文浅析建设工程档案管理问题
    下一篇:档案管理职称论文电力工程档案管理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