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电子信息类论文刊物多层次多模式构建勘探决策

发布时间:2014-11-17   |  所属分类:信息安全: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摘要:勘探协同工作平台建设的整体构想是:根据勘探工作的基本流程,结合辽河地质的复杂性和油气成藏的特殊性,建成一个以实现多层次协同研究和决策为目的的高效、集成的勘探协同工作平台。自建成以来,承担着井位汇报、井位部署、成果展示、勘探论证等项目研究工作,成为勘探部署研究的重要决策环境。在使用过程中,也发现了需要改进的问题。

  关键词:电子信息类论文刊物,多层次,多模式,勘探决策

  1 多层次环境建设思想

  协同工作环境是指不同学科的专家在一起开展勘探目标与难题分析、讨论、处理、解释,并在此基础上提供勘探方案及部署决策的计算机软硬件与数据信息支持平台。它要求我们的研究方式要从单学科串行为主转变为多学科并行互动为主,目的是提供最优化的勘探部署方案并为勘探开发一体化创造条件。关键要素包括多学科如地震、测井、地质等一体化专业应用软件、高性能计算机和方便快捷的多专业数据信息存取系统。以及不同学科专家的研究论证时,相应的投影系统和场地。

  目前的决策过程是,项目研究人员形成的研究成果通过决策中心向各级领导展示。但是,经过几年的运行,发现这种决策过程缺少一个项目组方案讨论、论证的工作环境。由此,提出了建设项目组决策环境的构想。

  建设项目组决策环境的意义:1)更加有利于项目组成员之间交流沟通;2)更加方便上级领导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工作。

  所以,为适应勘探形势需要,根据总体的勘探工作基本流程,在现有的决策中心和协同工作平台之间,搭建一个集成的信息化系统,即项目组决策环境,建成一套多层次多模式的决策环境。为此,我们提出从项目组级的方案讨论、协同研究,到研究人员与决策者之间的协同部署,再到与总公司的视频会议、重大汇报等协同决策这样一个决策过程。如图1所示。

  项目组决策环境主要承担课题讨论、工作审查、小型汇报、建议收集等前期工作。最终成果作为油田公司决策的基础,提交到决策中心,供油田公司领导决策。而决策中心成为成果展示、井位部署、大型汇报、远程交互视频会议等重要的综合决策环境。

  2 项目组决策环境

  为了实现这样一个多层次决策过程,需要重点解决两个难题:1)如何实现多学科多专业协同研究与决策部署有机地结合?

  2)研究成果与综合决策信息如何科学、灵活地展示出来?

  项目组层次的决策环境的定位是:依赖于整个勘探协同工作环境,由高端图形计算机、勘探专业应用软件、投影系统、网络、会议室等设施组成。主要供项目组多学科人员方便于日常研究、方案论证和形成勘探部署建议的高效协同工作环境。而传统的工作站由于硬件能力低、屏幕太小,不利于多专业人员协同工作。论证过程是利用整个协同工作环境的数据、软件、计算机、网络资源,由地质、物探、测井、钻井、项目管理等多学科人员实施的相互校正、逐步改进提高、直至最终结果的工作流程。如图2所示:

  项目组决策工作环境优点:

  1)互动性:有利于多学科人员随时交流研究成果,共同讨论、论证方案、相互验证、相互启发、集思广义,充分发挥集体智慧,避免解释陷阱,提高地质研究成果的准确性。

  2)实时性:可以实时调用整个协同工作环境中所有专业应用软件,访问所有相关数据,应用研究成果,察看勘探数据库、录井、测井信息,实现项目研究一体化的处理与解释。

  3)印证性:在协同工作环境下实现了各种软件数据的一体化,从而能够根据勘探决策的需求,把地震数据处理、测井解释、地质综合研究和建模等过程快速的反复叠代相互印证,不断提高成果的准确性,最终形成合理的决策。

  4)直观性:由于地震采集技术、连片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大面积连片三维解释已经非常普遍。但由于受到软件及硬件条件的限制,主要采用剖面加切片方式进行全区解释,搜索有利的勘探目标,锁定目标后再用三维可视化等手段针对该目标进行小面积的精细解释。在决策室应用三维可视化手段解释可应用于全区目标搜索、精细目标解释、储层预测等三维连片解释的所有阶段。对全区数据体的三维可视化,给解释员提供更广阔的视觉空间,帮助解释员全方位、多角度观察整个数据体,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性,实施全面、合理的解释方案;避免漏掉有利目标,进一步提高搜索的可靠性。也就是说给用户提供了更宽广的可视化视野。也可以将图像投射到大屏幕上,既有利于多人协作,又有利于个人解释对比。

  项目组决策环境下多学科、多专业协同研究形成的勘探建议,提交到决策现在的中心,更加有利于公司领导层的部署决策。

  3 勘探决策中心环境优化

  在总公司统一部署的勘探与生产指挥系统(A8)项目运行过程中,项目组借助其先进的硬件资源和环境优势,对决策中心进行全方面的完善与升级。开展的研究工作,包括展示模式的研究、成果调用系统的升级等。如图3所示。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xinxianquanlw/8426.html


上一篇:论文网公安现役部队的信息安全
下一篇:核心期刊之网络信息安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