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电子刊物排名畅谈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安全性(2)

发布时间:2014-12-18   |  所属分类:信息安全: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1.备份内容。指会计电算化系统中处理的数据哪些参与备份、哪些不参与备份。

  2.备份方式。可以采取完整备份,差量备份或者增量备份等,将会计电算化系统中的全部数据或部分数据进行备份。完整备份,指将当前信息系统中的所有数据进行备份;差量备份,指将上一次完整备份至今所增加的数据进行备份;增量备份,指将上一次增量备份至今增加的数据进行备份。

  3.备份时间。指多长时间进行一次完整备份,多长时间进行一次差量备份,多长时间进行一次增量备份。一般完整备份的时间周期相对长一些,其他方式的备份时间周期相对短一些。可以规定完整备份一周一次,其他方式备份一天一次。在一天中应选择工作结束后,下班前执行备份,以免影响当天的工作。

  4.备份数量。指一份备份数据保存多少拷贝。生成两个以上的备份数据是为了防止备份数据也被损坏。如果拷贝太多则浪费,如果只有一份拷贝,一旦备份数据遭到损坏则无法恢复。一般完整备份应该保存三个备份。差量备份或增量备份可以选择循环备份,每个保存两个备份。

  5.备份介质。指使用什么样的介质保存备份。可选用的介质有CD-R只读光盘或CD-RW可擦写光盘,移动硬盘,U盘等。备份数量大的可以选用移动硬盘,需要永久保存可以选用CD-R光盘,需要重复使用的可以选用CD-RW可擦写光盘,移动硬盘,U盘等。

  6.保存地点。指将生成的备份数据保存在什么位置。一般应该采用异地分别数据。不要将所有的数据、备份数据放在同一地点,因为一旦发生火灾等灾害,放在一起的备份数据就有可能全部被毁坏。

  7.备份人员。指什么样的操作员可以执行备份操作。系统管理员可以执行对整个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数据备份。会计主管可以执行对全部或部分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数据备份。一般操作员的数据备份权限由会计主管分配或指定。

  四、预防机制下的会计电算化系统安全对策

  (一)建立健全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是确保会计核算操作安全,及时、准确提供会计信息的根本保证,是实现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前提。制度的建设,主要包括:

  1.岗位责任制度。分工明确,责任明确,处理方法明确。

  2.上机操作制度。操作流程明确,功能授权明确,类别授权明确。

  3.档案管理制度。存档时间明确,存档数量明确,存档地点明确,借阅复制手续明确。

  4.保密制度。数据的安全保密与相关人员的权限明确。

  5.责任制度。数据的安全保密与相关人员的责任明确。

  这些制度的制订与落实对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正常运行,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可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

  (二)强化安全意识教育

  加强对会计电算化系统使用人员的安全教育。系统使用人员,特别是系统操作人员树立安全意识,要加强计算机、通讯和网络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业务素质,还要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自觉遵守各种操作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防止工作中出现不必要的失误。

  (三)做好预防管理教育

  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做足准备工作、做好预防管理教育,比出现问题再亡羊补牢会更加从容应对。这是面对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安全性问题最好的,也是最有效的解决方案。

  结束语

  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安全性问题是个综合的问题,需要硬件、网络、软件、人员相互协调,共同应对解决的问题,是个需要强化安全意识,做足预防管理的问题。通过以上对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安全性分析,希望可以使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安全性问题降到最低程度,使会计电算化系统能够顺利实施,安全运行无虞。

  【主要参考文献】

  [1] 李长山.浅谈会计电算化存在问题与对策[J].集团经济研究.

  [2] 张小红.浅谈会计电算化安全问题[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3] 康碧琼.会计电算化相关问题探讨[J].事业财会.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xinxianquanlw/8692.html


上一篇:核心期刊之网络信息安全技术
下一篇:省级论文发表价格完善我国商业银行法信息披露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