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生命教育下幼儿园科学教育实践

发布时间:2021-12-16   |  所属分类:学前教育: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在幼儿园科学教育工作中,教师需要通过科学、有效的方式实现对幼儿科学思想、思维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然而,当前的教育工作中始终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究其原因是缺少最关键的要素,生命教育由此得以出现,并成为了幼儿园科学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实际上,从幼儿教育工作角度来看,生命教育不仅适用于科学教育,还可以在其它教育环节中起到指导作用。但是,由于幼儿的年龄较小,想要科学、高效的开展生命教育视角下的实践探究并非易事,如何在保证学生良好体验的基础上,做好对他们的生命教育,成为了考验教师教学能力的主要环节。

生命教育下幼儿园科学教育实践

  1生命教育给幼儿园科学教育带来的积极作用

  生命教育作为幼儿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将其以合适、科学的方式融入到幼儿教育工作中,能够给幼儿科学教育工作带来诸多方面的积极作用。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幼儿而言,他们尚不具备生命意识,所以对他们开展生命教育是具有科学性的教学选择。

  1.1提升幼儿认知水平

  在幼儿园科学教育环节中,教师做好对生命教育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鞥能够实现对幼儿认知水平的提升,这对于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实现素质教育目标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对于幼儿而言,他们的认知能力、思维水平相对有限,所以很多时候他们无法依靠自己的思维能力来完成对科学内容的理解。这时,教师开展生命教育的融入,可以让幼儿从自己可以理解的方式来完成对科学知识的认知和理解,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

  1.2培养幼儿价值观念

  生命教育作为最科学的教育理念,将其应用到幼儿科学教学环节中,可以实现对幼儿正确价值观念的培养。对于幼儿而言,虽然他们也爱护植物、动物,但这些爱护是基于同情心,而并非生命观念,所以一旦他们心情不好时,他们就有可能出现不爱护花草动物的情况。但当教师完成了生命教育之后,他们会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这会让他们从内心中去爱惜花草、动物,这对于幼儿的未来成长影响深远。

  1.3辅助科学活动开展

  在幼儿阶段的科学教学环节中,科学活动的开展效果如何会直接影响到幼儿的认知体验。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想要保证科学活动的有效性,就必须要做好对幼儿的基础教育,生命教育正是基础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在实际工作中,当教师能够对幼儿进行良好的生命教育之后,幼儿的认知水平、价值观念都会受到影响。当幼儿在具备较好生命观念进行科学活动时,他们会更为认真,同时也会更为积极主动,这可以为科学活动的开展带来重要助力。在此基础上,在幼儿具备生命观念的科学活动中,幼儿所能够理解的知识和内容更多,这可以进一步提升科学活动的有效性,幼儿的科学素养也会因此得到构建。

  2生命教育视角下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基本原则

  生命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理念,教师想要在幼儿园科学教育工作中对其予以有效应用,就必须要先做好对生命教育在的基本应用原则分析,因为只有了解了应用原则,才能够将其作用最大化的展现出来,才能够让幼儿真正获得启发和教育。

  2.1整体性原则

  立足于生命教育视角下,对于从事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而言,在组织开展科学教育活动时需秉承整体性原则。科学教育涵盖的知识点众多,而生命教育与科学教育两者存在一定的必然联系,在面向学龄前儿童进行科学教育时,教师要明确生命教育在科学教育系统中的功能和地位,以促进儿童全面发展为导向,做好生命教育和科学教育在目标、理念、知识、方法、情感等方面各种要素的有效整合,贴合3-6岁年龄段儿童的身心发展诉求,以此来实现儿童的全面性发展。例如:在儿童观察菊花、柳树等植物生长情况时,教师要对儿童说:“植物虽然不会说话,但是它也是有生命的,植物散发出的味道或者它的成长都有生命的印记,我们可以尝试探究植物的生长过程!”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使得儿童的科学探究兴趣被充分激发,促使儿童在探究科学规律的同时,产生珍爱生命和保护生命的积极情感。

  2.2创新性原则

  在面向3-6岁年龄段儿童进行生命科学教育时,如果教师所运用的教学方法单一陈旧,则很难调动儿童的积极性,难以激活儿童思维,无法快速顺利地实现培养目标。因此,立足于生命教育视角下,对于从事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而言,在组织开展科学教育活动时需秉承创新性原则。具体来说,生命教育视角下的科学教育应涵盖五大领域,对现有的教学方法加以创新。例如:在“奇妙的昆虫世界”这一生命科学教育主题活动开展时,教师可针对这一主题设计科学、艺术、语言、健康等领域内的教学活动,如“我和蚕宝宝共成长(科学领域)”、“昆虫剪纸(艺术领域)”、“讲述昆虫故事(语言领域)”、“自编昆虫健康操(健康领域)”等。通过这一系列教学活动的实施,可将生命科学教育渗透在五大领域之中,对儿童创造思维培育、生命观点形成及个性发展均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2.3实践性原则

  立足于生命教育视角下,对于从事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而言,在组织开展科学教育活动时需秉承实践性原则。因此,教师要开展各种类型的实践活动,激发儿童兴趣,促使儿童在参与中探究科学知识和感知生命魅力,促进幼儿园科学教育发展,提高儿童的生命素质,在幼儿园内部中,实现生命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完美结合。一方面,教师要以培养儿童科学精神、帮助儿童积累科学知识、引导儿童掌握科学方法为目标,在正确目标的指引下,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开展科学实践活动,使得儿童的主体性在科学实践活动中得到充分彰显,让儿童在科学精神的带领下,自觉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探究其中蕴含的科学知识,学会发现科学问题、分析科学问题和解决科学问题。另一方面,在科学教育活动中,生命物体应成为这一教育实践活动开展的载体,促使儿童在科学探究中关注生命成长过程,感知生命成长与蜕变所带来的喜悦,形成良好的情感体验,从而不断增强儿童的生命素质,帮助儿童形成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保护生命的正确生命观。

  2.4恰当性原则

  教师选择在科学教育中应用生命教育就必须要做好对恰当性原则的应用。所谓恰当性原则是指教师根据科学活动的需求,在特定的时机、环节对学生开展与之对应的生命教育,保证幼儿可以获得良好的启发,树立起他们的生命意识。例如在进行植物栽种的科学活动时,教师引导幼儿在持苗时要轻,避免过于用劲儿让幼苗受伤,因为它也有生命,会被幼儿“捏疼”,这就是最好时机下的生命教育,幼儿也必然会因此受到指导。

  3生命教育视角下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实践策略

  从当前的幼儿园科学教育工作角度来看,教师想要实现对生命教育理念的融入,就必须要做好对各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并将其落实到实际工作当中,以确保学生可以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促进他们的认知体验提升。

  3.1优化环境,打造生命科学教育氛围

  外在环境具备较强的刺激导向功效,对于处于3-6岁年龄段的儿童来说,其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性时期。在这一阶段的儿童,其所接受的刺激与外在环境存在必然联系。如果外在环境良好向上,可可以予以儿童积极正面的刺激。相反,如果外在环境消极负面,则会阻碍儿童的健康成长。因此,作为从事幼儿园教育工作的教师,在面向3-6岁儿童施教时,要对现有的教育环境加以优化,打造生命科学教育氛围,使得儿童接受正向刺激。一方面,优化教室环境。教师要重视教室内环境的营造与构建,立足于生命教育视角下,依托教室内的墙壁,对其进行主题设计,让儿童在教室小空间内感知生命的巧妙与独特。例如:教师可将教室布置成“蝴蝶宫殿”,在教室内背景墙、教室外走廊张贴与蝴蝶有关的图片,让儿童了解到蝴蝶是如何由蚕宝宝蜕变而成,引导儿童自觉主动的探究科学知识,在丰富儿童科学探究经验的同时,可促使儿童感叹生命的奇妙与伟大,实现生命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深度融合。另一方面,优化公共环境。例如:教师可在幼儿园内创设种植园区域,引导儿童观察、探究、参与植物的生长过程,在看到植物一点一点地成长时感知生命的力量,帮助儿童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3.2开发课程,构建生命科学教育载体

  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兴趣爱好选择,凸显幼儿童在科学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引导儿童观察科学事物。具体来说,教师要及时更新科学教育理念,树立以幼为本的科学教育理念,在加深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相关要求的基础上,还需要满足儿童好玩好动、好奇心重的身心发展特点,生命科学教育内容的选择要贴合儿童兴趣及生活经验,以此为主题开展相应的幼儿园生命科学教育活动,构建生命科学教育载体,最大限度激发儿童观察科学事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此,幼儿园及教师要立足于生命教育视角下,明确学前教育培养目标,客观辩证地看待生命教育与科学教育之间的关系,努力寻找生命教育与科学教育之间的衔接点,将生命科学教育逐步融入“五大领域”中。幼儿园还可加强与社会组织的密切合作,提高社会资源利用效率,建立园外活动实践基地,在幼儿园网站中增设“生命科学教育”专栏,使得幼儿园生命科学教育途径在原有基础上得以拓展。同时,幼儿园要根据大、中、小班不同阶段儿童的身心发展诉求,借助多种方式,引导额融通进行科学自主探究,在观察、对比、分析自然科学事物的同时,加强对动植物生命周期规律的了解,进一步培养儿童的科学探究精神,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例如:针对小班儿童,教师可创设教育情境,引导儿童走进情境当中,感知动植物的声音、色彩等物理特征,使得儿童的感知能力和知觉能力在原有基础上得以提升;针对中班儿童,教师可组织开展“种花草”、“养小动物”的科学探究活动,让儿童在参与、观察、对比等环节中探究科学知识,感知动植物的生长规律;针对大班儿童,教师可让儿童自主设计科学实验,鼓励儿童在科学探究中提出自己的问题,如“为什么树叶在秋天落下之后,在第二年的春天依旧可以发芽生长?”并在其中渗透生命教育,帮助儿童加深对植物冬眠现象的理解。

  3.3创新方法,彰显生命科学教育特色

  生命教育与科学教育两者存在必然联系,这就需要幼儿园教师,在面向儿童组织开展生命科学教育活动时,对现有的教学方法加以创新,以新颖独特的方式吸引儿童注意力,最大限度发挥教师引导者和辅助者的角色作用,帮助儿童积累丰富的科学知识,让儿童透过科学现象感知其中所蕴含的生命价值,实现生命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深度融合,进一步彰显生命科学教育特色。生命科学教育与生命教育存在明显不同,要求教师依托科学教育活动,在真实的生命情境中引导儿童进行科学探究,理解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感知其中所蕴含的生命活力,进而获得关于生命的良好体验,从而学会尊重生命、欣赏生命、珍爱生命和保护生命。因此,教师要明确生命科学教育的特色,带领儿童走进现实生活当中,在自主探究中感知生命价值。以《种番茄》主题活动为例,教师可在种植园内开辟一块土地,让儿童亲手种植番茄,活动内容包括翻土、浇水、栽苗等。在翻土的环节中,可能会遇到蚯蚓,此时此刻,教师可巧妙的借助这一契机对儿童进行生命科学教育,对儿童说:“蚯蚓这种动物很奇特,在翻土时因为我们看不到,所以很有可能会碰断蚯蚓。但是小朋友们不要怕,蚯蚓即便断成两截,也依旧可以存活!”随后,让儿童根据蚯蚓的这种特性进行交流讨论。通过这样的方式,既丰富了儿童的科学经验,又对儿童进行了生命教育,可谓是一举两得。

  3.4整合资源,强化生命科学教育效果

  生命科学教育工作需要多个主体的共同参与,如果仅依靠幼儿园则无法获得理想的教育引导效果。因此,立足于生命教育视角下,对于从事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而言,在组织开展科学教育活动时需秉承开放性原则,加强家长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建立家园共育机制,鼓励社会资源融入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当中,在拓展幼儿园科学教育空间及途径的同时,可引导儿童更好的感知生命意义,从而在幼儿园内部中,实现科学教育与生命教育的深度融合。一方面,家长与幼儿园要保持通力合作的关系,双方在生命科学教育方向上要始终处于一致状态,共享生命教育和科学教育资源,为儿童探究生命规律创造良好的科学教育环境。例如:幼儿园可组织开展昆虫科普活动、科普讲座活动等,邀请家长参与其中,引导家长形成生命科学教育观,在日常生活中,有针对性地对儿童进行教育指导,还可通过微信、QQ、短信等多种方法就生命科学教育的相关内容进行沟通交流。另一方面,幼儿园要组织开展各种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儿童走进动物博物馆、科技馆、动植物公园等,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进一步强化幼儿园生命科学教育效果。

  4结论

  综上所述,科学教育与生命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科学教育中蕴含生命知识,而生命教育则为科学教育的组织与开辟了全新路径。在幼儿园科学教育中融入生命教育,不仅起到拓展科学教育空间的作用,还有利于升华科学教育目标,对科学教育内涵丰富及科学教育理念践行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对于幼教从业者而言,其要正视生命科学教育的现状,妥善处理好生命教育与科学教育之间的关系,秉承整体性、创新性、实践性的三大基本原则,通过优化环境打造生命科学教育氛围、开发课程构建生命科学教育载体、创新方法彰显生命科学教育特色、整合资源强化生命科学教育效果等一系列措施的落实,实现生命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有效融合,将生命课题纳入幼儿园科学教育体系之中,促使儿童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感知生命现象和生命体,探寻生命的发展规律,积累科学经验的同时,体验生命成长过程,继而助力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

  作者:马宝成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xueqianjiaoyulw/23897.html


    上一篇:幼儿音乐教育游戏化问题
    下一篇:新时代打造幼儿手工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