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国外学前教育机构发展的特征

发布时间:2013-11-29   |  所属分类:学前教育: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教育全球化是人类基本需求推动的结果,是历史必然的趋势,它体现为各国、各民族和各种不同文明体系之间在教育思想、制度、方法和机构上的某种趋同。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学前教育机构发展表现出了一些趋同的特征。

一、政府对机构建设增加投入

学前教育是争取教育权利的教育民主化的一部分内容,许多国家从政策、资金等多方面对学前教育机构的建设增加投入。

1.关注处境不利的儿童

许多国家纷纷针对处境不利儿童建立了相应的法律机制和提供了较大的财政支持。如英国1966年颁布《普洛登报告》,指出在教育不发达地区设立"教育优先区域";2003年颁发绿皮书《每个孩子都重要:为了孩子的变化》,2004年颁发《儿童法》,进一步强调每个孩子都不能被忽视,缩小处境不利儿童与其他儿童的差距。美国的《社会保障法》增添了向低收入家庭提供孩子入托补贴的条款;从1998年开始,"国家开端教育计划"为794,000个低收入的儿童与家庭提供服务。在瑞典,所有0~6岁幼儿的教育是完全免费的,韩国学龄前儿童在入学前可享受一年的幼儿教育,德、法两国幼儿园根据父母的收入情况来收费。

2.鼓励机构的多元发展

国外学前教育机构的供给途径有国家教育部门、地方政府、社区、教会、慈善团体、学校、企业、私人等。如德国的幼儿园,不属于国家的学校体制,而属于青少年福利救济事业,主要由教会、福利联合会、乡镇负责举办幼儿园,也有企业和协会办的幼儿园,其中私人办园占有很大比重。据统计,1975~1990年间,世界私立幼儿园入园率平均增长了74%,并呈增长发展趋势。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各国政府对私立幼儿园采取的扶助,支持和加强管理的办法。

二、机构适应更高的教育需求

随着整个社会和学前教育的发展,人们对学前教育机构在种类、功能和质量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给学前教育机构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同时也提出了挑战。

1.种类要多样

从适应家长不同需要的角度出发,根据幼儿在园时间的长短,学前教育机构包括寄宿制、全日制、半日制、计时制等。加拿大为了满足临时外出办事家长的需要,开办了临时托儿所。印度政府的一项法规根据建筑工人流动性强的特点,要求印度每一建筑工地都要为建筑工人子女专门开办"流动幼儿园"。美国则为双职工子女设立了供午餐和午休的日托学前教育机构。根据幼儿生理、心理及年龄的不同特点,除了为一般儿童开办的托儿所、幼儿园外,还有专门为照顾、教育和治疗残疾儿童开办的特殊"残疾儿童中心"(如在加拿大),为弱智或聋哑儿童开办的特殊幼儿园(如在西德),以及为适应低幼年龄儿童发展的需要,法国试办了"温和过渡"(该机构招收16个月至5岁的儿童,目的是使儿童逐渐习惯离开家庭到幼儿园小集体中来)和"小小俱乐部"等机构。

2.功能要完善

一是要实行保教结合。20世纪60年代以来,托幼机构的性质开始发生变化,逐渐由仅限于保育发展成为集保育和教育功能为一体的幼儿社会教育机构,例如,法国招收2~6岁儿童的托幼机构"母育学校",在历史上以贫穷家庭子女的健康与安全照料为主,时至今日已发展成为社会性、教育性与补偿性三种功能并重的机构。日本的"幼保一体化"综合机构(又称为"认可的儿童园")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进行教育,还注重为幼儿提供包括游戏和饮食在内的适合幼儿成长的弹性环境。

二是要做好幼小衔接。近年来,欧美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为儿童做好入学准备。美国政府在1989年就提出了"到2000年所有的美国儿童都要为进入学校学习做好准备","小学预备班"或"小学幼儿班"成为较普遍的学前教育机构,其主要特点是将5岁左右幼儿的教育纳入正规学校教育体系的最初一级,即初等教育。一些国家则试图通过改革学制,设置跨越儿童期与幼儿期的教育机构,以实现幼小的教育衔接,如日本正试行"四·四·六"体制的改革试验计划,儿童4岁进入幼儿学校(4~8岁),而后再接受4年小学和6年中学的基础教育;荷兰目前也计划设置专门的机构,将4~7岁儿童的教育有机地衔接起来。

三是要提高教育质量。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高质量的幼儿教育成为托幼机构的追求目标。提高教育质量的要求决定了对师资水平的要求也会提高,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学前教育机构对师资的要求一般都比较高。美国幼儿园一般要求教师具有大学学历,不少具有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的人也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有些州规定对教师进行定期考核并形成制度。英国教育法规定合格的学前教育师资必须是读完教育学的学士学位获得者,同时要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并且要求入学前有半年以上从事学前教育的实际工作经验。

三、机构发展呈一体化趋势

托幼一体化应当是托儿所、幼儿园两类教育机构在一体化管理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家庭、社会和托幼机构的资源,整合教育优势,形成教育合力,对0~6岁婴幼儿实施全面的保育和教育。

1.加强0~3岁婴幼儿教育

随着脑科学研究的发展,婴幼儿早期教育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新西兰1993年启动了3岁前婴幼儿教育的国家计划——"普卢凯特"计划,又在《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报告申明确提出:"教育必须从出生开始。"英国1997年开始实施"良好开端"计划。美国1995年将开端计划的服务对象延伸到3岁之前的婴儿、学步儿童及怀孕妇女,成立了开端计划早期项目,2001年"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提出教育要从婴幼儿抓起,2002年又提出"良好开端,聪明成长",致力于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培训启蒙教育师资,制定婴幼儿早期教育质量标准,为父母、教师和婴幼儿照料人员提供最新研究成果和信息。

2.密切家、园、社合作

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都越来越重视幼儿园和家庭以及社区的合作。各国的幼教机构都重视和家长建立良好的家园联系,通过"家长开放日",使用"家长手册"和"家长布告栏",定期发放"幼儿园通讯"等方法使家长了解幼儿的在园表现。美国"开端计划"的参与人员既有教师、保育员、大学生,又有家长、医生、护士,还有营养专家、社会事业家、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但以教师和保育员为主。

3.形成一体化管理

学前教育机构的一体化管理涉及政府、机构、行政以及教育。俄罗斯形成综合性的管理体系,实行联邦、共和国和地区的三级管理。2007年初美国参众两院分别提出了新的立法修订案,即《开端计划入学法》和《2007年改进开端计划法》,提出在联邦政府层面,既要保持联邦政府的责任,也要强化州政府在学前教育中的责任。

一些国家相继建立和发展了"以社区为基础的整合性早期服务机构",如英国有"早期儿童优质服务中心",澳大利亚有"新型儿童服务中心""儿童保育和家庭支持轴心策略"和"家庭和社区振兴策略",日本有"社区育儿支援中心""幼儿教育网"和"幼儿教育中心"。这些机构以社区为基础,整合运行,早期儿童服务功能指向儿童及其家庭和社区。这种整合性的早期教育服务模式也是学前教育机构一体化发展的产物。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xueqianjiaoyulw/2615.html


    上一篇:西方学前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
    下一篇:国外学前教育的社会经济效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