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方面的论文投稿从心理视角看学前教育小学化
摘要:当今社会,却呈现着“学前教育小学化”的不良发展趋势。文章概括了“小学化”倾向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危害;又从家长、老师、幼儿园、社会四方面的心理倾向与态度分析根源,以促进幼儿的科学发展。
关键词:学前教育方面的论文投稿,学前教育,幼儿教育,小学化,小学教育
一、前言
学期教育,又称幼儿教育,是指幼儿在迈出家门之后,进入正式的学校教育之前,所接受的过渡性教育。通常,这一过程在幼儿园里完成。而幼儿园,就成为儿童早期经历中影响最大的教育环境之一,也是幼儿最早接触的社会文化环境,它要为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而学前教育小学化,是指把学前儿童,当成小学生来进行教育。这种教育对幼儿的发展极为不利。当今社会,这种现象十分严重,并有愈演愈烈之势。
许多家长,为自己还在幼儿园的孩子,恶补拼音、写字、算术,更有甚者,送孩子进各式各样的特长班,什么舞蹈班啊,绘画班啊,钢琴班啊,试图把孩子培养成为舞蹈家,画家和音乐家。殊不知,这样会给儿童造成多大的痛苦和负担。
二、危害
学前教育的小学化倾向,严重影响孩子心理的各方面发展。
1.生理基础
幼儿的心理发展,必须有其生理基础。幼儿教育,主要为培养孩子兴趣,开发儿童智力,以游戏和活动为主。多样的游戏,充分的交流,积极的氛围,能够促进幼儿骨骼的成长,身体的强健,生理素质得到加强。
而幼儿教育小学化,则使得日常生活安排不合理,幼儿上课时间长、户外体育活动严重不足,教师也不组织幼儿参加游戏活动。而且,幼儿需要被密切关注,但小学化的教育中,教师讲的多,幼儿活动少,还要进行识字、算术等不符合年龄的课程。比如教孩子写字,因为幼儿手上的小肌肉发育尚未成熟,正确握笔和控制笔画的能力都还很差,硬要其写字,还要求大量写字,对于手上肌肉的发展必产生不利影响。
这 些都违背了孩子的生理成长规律,可能致使儿童发育受到影响,造成一定的损伤。
2.言语
幼儿期是一生中词汇数量增加最快的时期[1]。幼儿的教育需要充分互动,才能促进其言语的发展。相反,如果每天只是进行枯燥的知识教育,幼儿得不到充分的交流机会,言语发展必受到阻滞。
3.认知
幼儿阶段,孩子的无意识记忆占优势,多为形象记忆。然而,小学化的教育,总是要求孩子有意识的去进行识记和计算等活动,违背了幼儿的心理发展规律。这样,一方面会使幼儿感到厌烦,失去兴趣;另一方面,由于发展跟不上老师的要求,可能产生挫折感和自卑感,不利于孩子主动、自信的培养和形成。
4.思维
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它的具体形象性以及进行初步抽象思维概括的可能性。这就需要用具体的实物演示,来满足孩子的特点;耐心的进行引导,把进行初步抽象思维概括的可能性转换为事实。小学化的教育,用第二信号系统的教育代替了第一信号系统的教育,不利于孩子思维的充分发展。
5.个性与社会化
规范的小学化教育,不能让幼儿之间进行充分的交流,也不能让师生之间进行充分的交流,这就不能让幼儿更好的认识自己,不能更好的完成社会化。
最后,主要说明游戏对儿童心理各个方面的影响。
人类社会从古到今,任何地区、任何民族的儿童都喜爱游戏。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最好形式[1]。
然而,现在的幼儿园中,当学习知识取代了游戏的主导地位,必然会导致幼儿的心理发展受到影响,对幼儿的心理发展极为不利。
通过游戏,儿童的思维、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游戏还帮助儿童学会表达和控制情绪,学会处理焦虑和内心冲突,对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1]。而小学化的教育,缺乏应有的游戏活动,必定对学前儿童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三、原因
既然学前教育小学化有那么多的危害,那么为什么该趋势不退反涨呢?究其根源,造成该现象的原因是多样的,复杂的。长久下去,必定会影响幼儿教育。下面,将从家长、老师、幼儿园和社会四方面的心理倾向与态度分别作为切入点,来探寻“小学化”原因。
期望过度和攀比心理导致家长们支持“学前教育小学化”。
家长们往往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殷切希望。于是,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为了让孩子多一项技能多一条路,便把他们送到了各式各样的学习班、特长班,以期待孩子们早日“成才”。
现在,很多家长衡量一个幼儿园的好坏,只看孩子在幼儿园认了多少字、会背多少诗、能做多少算术题,这让很多幼儿园很难坚持基本的办学原理[2]。因为家长们的信任是幼儿园的生存之本,于是,为了迎合家长们,各种识字、算术、英语课程应运而生。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xueqianjiaoyulw/835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