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地方音乐发展思路

发布时间:2019-11-05   |  所属分类:音乐: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在当今中国的社会民族音乐文化价值更多地体现在民族特色上,而民族文化相对论逐渐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包括赫哲族民族音乐文化现状、信仰、产业和语言等得到推崇和重视,赫哲族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面对着原始、原生态的生存环境、自然灾害,面对风云变幻般的政治变革,残酷的战争侵袭,他们那种淳朴的生活方式、单调的劳动内容、落后的经济条件,有对宗教的信仰虔诚情感,对神灵的寄托和对神话中虚拟境界的向往的奇特情感。其特色的民族音乐文化与广大汉族的音乐文化及其他兄弟民族音乐文化共同和谐发展。

地方音乐发展思路

  关键词:音乐;非物质文化

  赫哲族历史悠久,是我国人口数最少的民族之一,长期的渔猎生活给人民创造了赫哲族独特的民族文化,这也是我国民族音乐文化资源最宝贵的民族财富。如《渔歌》,这首歌是D徵调式。旋律特点:同音反复,跳动不大,全曲音域仅八度,旋律中多处“切分音”的使用增加了曲子的欢快情感;3/8的节拍+同音反复+切分音+弱拍波音的使用,表现了江上“荡起船”的节奏和情趣以及劳动欢快的情感。这首歌的崇拜情感很明显,认为神灵是保佑他们获得生产丰收的“救世主”,如果真的获得丰收,多打些鲤鱼和鳇鱼,“多打鱼”要用“上等鱼”来祭奠诸位神灵;神灵,是心中膜拜的对象,能主宰渔民的捕鱼活动成功与否。我们要进一步研究赫哲族音乐文化存在的现状和发展的现状,进一步了解赫哲族的生产、生活和生存的现状,进一步为了赫哲族音乐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贡献力量。首先,现阶段赫哲族音乐文化发展的情况是自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赫哲族音乐文化以迅猛发展的速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特别是“乌日贡大会”,对促进赫哲族音乐文化的发展的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对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发展与传承

  1958年9月3日至10月15日,黑龙江省文化局对黑龙江赫哲族等9个少数民族文艺进行调查,采录了《姑娘与壮士》《招女婿》和《姊妹俩过日子》等五部依玛堪和数首依玛堪曲牌,写出了四个依玛堪歌手的访问记和《依玛堪调查报告》,收在《黑龙江兄弟民族文艺概况》一书中,于1962年由黑龙江省群众艺术馆出版。“伊马堪”是赫哲族最具有代表性的说唱表演形式,多年以来一直以口传身教的形式得以流传,内容多是真实的历史故事,其表演是边说边唱,说一段,唱一段,说与唱相结合的方式;在演唱部分添加说词,在说词部分添加演唱,巧妙结合,融会贯通;演唱形式简单明了,更多地运用赫哲族民间语言,其娱乐性、生活性、叙事性、宗教性等特点突出;近年来引起更多国内外专家的特别关注,2008年赫哲族“伊马堪”已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第一届的赫哲族“乌日贡”大会,赫哲族著名“伊马堪”老艺人“葛德胜、尤树林”第一次把“伊马堪”完美地呈现于舞台,这一次让赫哲族人民亲身感受到了赫哲族音乐文化的魅力,赫哲族的音乐文化也再一次得到重视。遗憾的是在上个世纪末,两位老艺术家相继离开了我们,“伊马堪”这种艺术形式也面临失传的危险,幸而“乌日贡”大会的表演,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资料,而进一步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特别重视,并开展了一系列的补救措施,赫哲族“伊马堪”才得以进一步的传承。

  二、更多专业性组织对赫哲族音乐文化的关注

  近年来,赫哲族跟很多国家和民族进行了音乐文化交流,其中包括日本、俄罗斯、韩国、美国等国家;又如与中国台湾地区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进行交流;也先后在各种重要的场合进行公开的演出,如中央电视台的文艺栏目等。在1985年的第一届“乌日贡”大会之后,1986年“佳木斯市城区赫哲族联谊会”成立;1987年赫哲族“同江市赫哲族研究会”成立;2011年于街津口赫哲族乡“赫哲族伊马堪艺术团”成立;在2007年“东北五族音乐文化研究小组”成立;并正式挂牌为“佳木斯大学人文社科研究室”。2014年于街津口“赫哲族伊马堪传习所”成立等音乐文化实体及赫哲族音乐文化产业。现阶段很多专业性的组织和教育机构都成立了相关于赫哲族音乐文化的研究部门,主要是针对赫哲族音乐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音乐文化组织部门的成立,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更有利于赫哲族音乐文化的发扬与保护。

  三、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促进了赫哲族的音乐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交流

  自“乌日贡大会”以后,很多艺术工作者都蜂拥而至,来到了赫哲族的栖息地,为赫哲族音乐文化、歌舞艺术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赫哲族的音乐文化也进一步传承下来,为赫哲族的音乐文化发展打下了夯实的基础。其次,如何更好地保护赫哲族音乐文化的精髓。新中国成立以来,赫乡的山山水水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激发了赫哲族人民对家乡土地的新态度新感情。人们情不自禁地赞美讴歌家乡。秋风爽,鱼虞叫,乌苏里江分外娇。碧水荡轻舟,渔歌满江飘。“三花五罗”浪里游,鲟鳇摆尾鲤鱼跳。阿雷赫雷赫尼哪,大马哈回归不再走哟,大海虽可爱,乌苏里更美好!《唱我家乡乌苏里》大顶子山高乌苏里蓝,赫家新生活比蜜甜。铁牛唤醒沼泽地,天鹅梅花鹿遍草原。机动渔船水上飞哟,满山的珍宝采不完。一担担新谷香喷喷,一网网鲜鱼光闪闪。一车车山珍送远方,一船船深情向党献。赫家儿女一双手呵,誓叫北国渔乡赛江南!吴连贵老汉的《即兴歌》代表了赫哲人民的心声:我是赫哲老渔夫,江来水去受尽苦,毛主席领导我们得幸福,好像枯木逢春开了花骨朵。高山东边大海深。海深比不过毛主席的恩情深,多亏共产党领导得好啊,赫哲族插翅奔向好前程。《高山东边大海深》吃鱼忘不了大江水,毛主席的恩情永远记心间,坚决跟着共产党,赫哲人的幸福万万年。《坚决跟着党》像夜明珠一样亮的北斗星,能在黑暗里指明方向;像白玉一样通明的月亮,能照亮我们的家乡;像金子一样的太阳,能抚育禾苗茁壮成长;比太阳还明亮的毛主席,指引穷苦赫哲人走向幸福的天堂。《歌唱毛主席》赫尼哪来赫尼哪,是谁给千年的阿哈(奴隶)带来温暖和阳光?是谁把习习春风吹到了赫哲人家乡?不是传说中的阿巴恩都力(天神),是各族人民的救星共产党。赫尼哪来赫尼哪。美丽的草原圣开列(迎春花)开放,赫哲渔村繁荣兴旺。丰收的鱼儿栽满枪,欢乐的歌声传三江。颗颗红心向北京,赫哲人永远跟着共产党。如今,人们已经开始把赫哲族文化作为一种旅游资源来开发,这是保护和宣传赫哲族文化的大好时机。

  四、赫哲族音乐发展的思路

  与其他专业基础理论相比,我国赫哲族民族传统音乐的理论建设还停留在资料收集层面,缺乏应有的系统史论和概论。仅有代表著述如《中国少数民族乐器志》《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作为资料汇集无疑对我国赫哲族民族传统音乐理论研究有深远的价值和意义。但是,从学习、认知和掌握的角度来说,显得比较散、繁、多,理论构建上缺乏简明扼要的认知理念,不适应实际教学的需要,也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直接影响了对赫哲族民族传统音乐的学习、掌握和传承。我国在建立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的同时,也对应地建立起四级传承人保护体系,国家已经认定、公布了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申报与评审工作,各省市县则认定和公布了省市县级的传承人,由此建立起了一个金字塔状的传承人保护体系。在知识产权保护、融资税收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使之能够健康生存和有序发展。在这方面,各个地方结合本地优势和特点,实施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办法。

  作者:张萍 单位:齐齐哈尔大学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yinlelw/20848.html


    上一篇:音乐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的功用性
    下一篇:现代传媒对音乐艺术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