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民间艺术论文贫困艺术与农村地缘性建设(2)

发布时间:2016-03-07   |  所属分类:艺术设计: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趁着孩子们兴致正浓,笔者提议把村里的空间当成一个天然的美术馆,让孩子们发挥他们的想象,把自己的梦想用画笔表现出来。笔者利用孩子们上学的时间在街道的白墙上画出梦想的云彩和可爱的精灵,一到周末,笔者就带孩子们在这些云彩中作画。尽管寒风中孩子们的小手冻得通红,可他们没有人退缩,那个认真劲就像一个个大画家在创作一幅幅艺术品,一面又一面墙成了孩子们放飞梦想的地方。在这些画中体现出不同家庭背景出身的孩子对未来的期盼也有所不同,例如教师的孩子希望站在讲台上,农民的孩子希望家里有个好的收成……孩子们无意中将一个个家庭的特色搬上了墙面,村民们就像在参观一场艺术盛宴,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本土性的东西通过墙面上稚嫩的手绘传递给了人们。

在画画的过程中,有些孩子向笔者反映,他们可以用来画画的纸只有作业本,而家里不太同意他们用做作业的本画画,认为这是一种浪费。听到这些,笔者意识到,我们所要坚持的地缘特色和创新性意识形态是让孩子们学会在现有的条件下,发现美创造美,利用自己本身的特色去感动别人。这也许才是我们能带给孩子们的最宝贵的东西,也是笔者将贫困艺术带入村中的本意。于是笔者提议让孩子们从家里拿来不同形式的废旧物品,并启发他们根据物品的不同形状自主联想,然后指导他们在用过的废纸上练习。废旧物品帮助笔者了解了一个个家庭的日常生活和审美,孩子们对一件件废旧物品的描述,让笔者知道了这个村子里很多有趣的故事。

笔者也从贫困家庭找来了些废旧物品,一边教孩子一边自己创作以启发和引导孩子们的创造力,增强他们的信心。当一件件稚嫩的艺术品从他们手里出炉,笔者从他们脸上看到的是求知的欲望,是掩饰不住的满足和兴奋。渐渐地有家长来找我聊天,说最近孩子变了,比以前快乐了,看到旧物品会说“留着吧不要扔,我想把它变成一件艺术品”。听到这些,笔者似乎看到了一颗颗希望的种子播撒到了孩子们的心里,待到时机成熟他们就会生根发芽。

一个多月的农村生活就要结束了,孩子们做出了很多让笔者惊喜的作品,我自己也创作了一批作品。笔者想给孩子们带来更加实际的支持和鼓励,于是策划着一场无底价的拍卖,孩子们的作品所卖出的钱直接打到他们自己的账户由他们自己支配,而我的作品所得用来支持下一批到这个村子的公益艺术爱好者,不只是绘画,我希望有更多的艺术爱好者将舞蹈、音乐这些美好的艺术带到这个贫瘠的村子,因为我知道它渴望也需要艺术的滋润。我更希望这种公益拍卖以丰富的形式不断持续下去(如乐曲义演,舞蹈义演等等),为孩子们的梦想提供物质上的必要支持。

一个村里的未来是否美丽富饶,与村民们的生活态度是脱不了关系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与其无条件地把物资捐献给他们,不如通过这种把贫困艺术带进村落的行为,将先进的意识形态传输给他们,让他们以自己之力去开拓、去实践、去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努力。这样利用艺术来改造贫困,利用贫困来激发艺术潜能,通过实践让贫困与艺术两者进行碰撞,产生新的共鸣。

推荐期刊:《英语广场(学术研究)》荣获“湖北省优秀刊物”奖;本着“轻松读原作,快乐学英语”的宗旨,倡导“寓学于乐”的学习理念,其活泼的办刊风格和优秀的文章选材受到读者特别是广大中学生的广泛欢迎,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yishushejilw/17155.html


上一篇:艺术设计论文从现代服装设计看现代设计美学
下一篇:电影艺术论文中国主流电影与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