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语言艺术与茶文化艺术融合策略

发布时间:2020-11-23   |  所属分类:艺术设计: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基于现代英语教育教学的要求,教师应该将教学重点集中在英语本身所处的语言环境之下,基于英语国家的文化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如此才能实现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提升。将中西方皆有的茶文化引入到英语教学中,一方面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另一方面则可以促进中西方文化的对比融合,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本文将探讨如何推进英语教学中语言艺术和茶文化艺术的融合。

语言艺术与茶文化艺术融合策略

  关键词:英语;茶文化;语言艺术;教学模式;语言能力

  茶文化起源于中国古代,后来通过中西方的贸易活动传入到西方,在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之后形成了迥乎不同的文化思想与内容,但不可否认的是,中西方茶文化之间仍旧存在紧密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则可以为我国英语教育提供便利。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我国对跨文化交际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英语教育对文化教学的重视也越来越高,将茶文化引入到英语教学中,促进语言艺术和茶文化艺术的融合有助于学生异域文化认知水平的提升。

  1茶文化概述

  1.1茶文化简介

  茶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茶文化也是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茶在我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自唐代陆羽《茶经》问世以来,茶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制茶、饮茶、品茶等一系列活动则使其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即使是目前,我国很多地区在会客时都还存在着以茶代礼的形式。可见,茶已经不再是一种单纯的饮品,它被赋予了身后的文化内涵与特征。就我国茶文化来讲,主要包含三部分内容,分别是对饮茶方式的探析、饮茶流程的深化、茶具使用和茶学知识的了解。我国的茶可分为白茶、红茶、黑茶、青茶等几种,比较著名的品类有西湖龙井、福建乌龙茶、武夷大红袍、黄山毛峰等。

  1.2茶文化的特性

  结合我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来看,它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性,一是历史特性。我国是茶的发源地,也是对茶文化研究最早、最深刻的国家。在古代,茶的影子几乎充斥在社会的方方面面,如茶既是贡品,同时也曾充当过货物交换的等价物品,茶在不同朝代表现出不同的发展特征,且有脉络可循。二是民族性,茶文化的发展和我国民间风俗存在紧密的联系,茶文化和民族风俗的融合形成的多样化的生活性和文化性,同时也带出了茶文化的第三个特性,地域性。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茶文化发展表现出明显得差异性,如前文提到的西湖龙井、福建乌龙等品类就是茶文化发展地域性的体现。

  2将茶文化引入到英语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2.1中外茶文化的差异性分析

  西方茶文化源自我国,但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形成了两条不同的发展脉络,现如今,中外茶文化在许多方面都已经存在明显的差异性。首先,在品茶礼仪方面,我国并不会特意的规定饮茶的时间,饮茶是生活中十分普遍的一种习惯,与柴米油盐等并列,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随时随地都可以饮茶。而西方则不同,以英国为例,其国人在饮茶方面有着很规整的礼仪,如饮茶时间具有特定性,具体可分为早茶、午茶和下午茶。此外在一些闲暇时间,还会举办茶会。其次,在品茶方式上,在我国基于民族差异可将饮茶分为两种类别,一是汉族最普遍的清饮,即单以茶叶进行烹制,这样可以将茶叶本身的清香和味道充分保留下来。二是少数民族常见的混饮,在烹茶过程中放入一些辅料,如牛奶、红枣等,根据个人喜好不一而足。英国人在饮茶时同样喜欢在其中添加一些辅料,如白糖、牛奶、威士忌、蜂蜜、黄油等。再次在茶道精神方面,中国茶文化中有一项特殊的活动,品茶。它不同于饮茶,除了茶的味道之外,它更倾向于一种精神感悟的追求,希求从饮茶的过程中达到形、意、神相融合的境界,这已经拓展到哲学领域,同时也融入到我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和精神。而西方的茶道很少会关注其中的精神内涵,大多关注的是茶道的流程、形式,品茶也只是个体展现自身生活格调的方式,并不具备精神方面的寄宿,单纯反映着对生活质量和品味的追求。

  2.2将茶文化融入英语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首先,茶文化的融入可以促进英语学科体系的多元化发展。目前,我国各个学段的英语教学都存在华而不实的问题,尤其是高校英语教育,其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社会用人需求之间存在明显的偏差,将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作为教学目标,忽视了英语实践应用的重要性。因之,其采用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也都十分传统,不符合学生的需求。而将茶文化艺术和英语语言艺术相融合,则可以起到丰富英语学科体系的作用,一方面为英语教学提供一个具体的语言环境,提高英语教学的实用性,另一方面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中外茶文化,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除此之外,融入茶文化的英语教学还可以发挥出一定的德育作用,使学生在中国茶文化的熏陶之下形成良好的精神思想和道德品质。其次,茶文化可以丰富英语教育的内容。将茶文化引入英语教学最基本的方式就是将与茶文化相关的英语文化作品引入到课堂中,使学生感受茶文化的内容和内涵,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实现英语句法、语法、语感等方面能力的提升。如《傲慢与偏见》《曼斯菲尔德庄园》等外国文学作品都涉及到茶元素,如关于“茶会”的描写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西方饮茶的风俗习惯,感受茶文化的特征。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依托这些文学作品开展读书交流活动,鼓励学生们进行思想、经验以及感悟的交流分享,实现英语水平的提升。再次,基于中西方茶文化差异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认知观念。将茶文化引入到英语教学中,必然会涉及到中西方茶文化差异相关的内容,通过二者的对比分析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们洞悉西方文化的内核,另一方面则可以加深学生对本国文化的理解,感知中西方思维的差异性,从而形成正确的认知观念。如此一来在开展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就不会出现习惯、规范以及句法应用错误的情况。

  3如何有效推动英语语言艺术和茶文化艺术的融合

  3.1现如今茶文化渗透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教学理念以及模式过于传统陈旧。茶文化是一个内容繁杂的庞大体系,除了基本的茶具、制茶、饮茶流程、方式等,还衍生出了饮茶相关的礼仪、艺术形式等,茶文化在中西方均包含了丰富的艺术形式。而现今我国高校英语教学受限于模式和方法,并不能将这些丰富多彩的内容有效的展现出来。还有一些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并未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直接进行一刀切式的课程设置,导致部分知识储备较少的学生难以跟上课程进度。其次,了解茶文化的英语师资力量薄弱。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茶文化的融入需要他们的努力和配合,而这一切的前提是英语教师对茶文化具备深入的了解。但就目前来看,我国大部分高校英语教师对茶文化的了解均十分有限,不论是中国茶文化还是西方茶文化,大多只能照本宣科进行茶道知识讲解或是演示,并不能将文化精髓传达给学生。

  3.2实现茶文化艺术和英语语言艺术融合的有效策略

  首先,基于茶文化的核心内涵建构英语教学体系。茶文化艺术和英语语言艺术的融合并深入到精神内核的层面,而不应仅仅停留在表面,想要实现这一点,就应该依托茶文化核心思想,构建专门的茶文化英语教学体系,包括英语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实践体系等。这要求高校英语教师对中西方茶文化的思想内核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之后结合英语教学的目标完成教学内容的设置。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对茶文化英语课程进行层次性设计,基于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理念打造茶文化英语课程体系,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学习特点选择相适应的课程。结合教学实践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从语言结构知识开始,之后是茶花文化系统知识,最后是更加广泛的文化内容,由茶文化拓展到其他文化领域,帮助学生建立更加丰富、庞大的语言文化体系。在教学方法上,应采用对比教学法,开展中西方茶文化的差异性教学,由点及面,最后形成完整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体系。除此之外,教师应该开展形式多样的茶文化实践教学活动,例如在进行茶具茶点讲解的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以“茶会”的方式开展教学,向学生们演示茶艺,包括英式茶艺和中式茶艺,让学生领略不同的茶花文化内容。若教师熟练度帮助,可以依托多媒体设备播放与制茶、饮茶相关的视频资料,不限于影视片段、纪录片等,通过模仿的方式强化学生的英语思维水平,形成文化差异意识。其次,从跨文化的角度对英语教学理念进行更新。在全球化持续深入的当下,我国对跨文化交际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这就要求学校在外语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作为主要目标之一,为此,需要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而将茶文化融入到英语教学中,则可以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提供助力。从中西方茶文化的差异中所体现出的是中西方思维方式、交际方式存在的差异,而学生在了解这些内容之后,可以避免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出现常识性错误。最后,提升教师群体的茶文化素养。我国高校应借助新课程改革的契机,对英语教学理念、模式以及方式进行变革,与此同时,面向教师开展在职培训活动,将茶文化内容渗透其中,实现茶文化和英语教学的系统化融合。结语:综上所述,推动茶文化艺术和英语语言艺术的融合能够有效的提高英语教学的效果,使学生在中西方茶文化的熏陶之下实现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同时也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提供一定的助力。

  参考文献

  [1]刘瑜.浅析英语文学的语言艺术研究[J].英语广场,2019(11):72-73.

  [2]杜凌俊.英语文学翻译中艺术语言的处理方法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9,6(84):165-166.

  [3]高芹.英语教学中语言艺术与茶文化艺术融合研究[J].福建茶叶,2018,40(04):199.

  作者:张文娟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yishushejilw/22387.html


    上一篇:新型装饰材料应用现状及前景
    下一篇:婚庆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毕业设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