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醒神调肠针刺法如何治疗帕金森

发布时间:2020-03-26   |  所属分类:医学校验: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根据中医学脑神理论提出“脑神失职”为帕金森病的病机。现代医学“脑肠轴”理论认为肠道菌群失调与帕金森病大脑中的病理改变互为因果。将“脑神失职”机制和“脑肠轴”理论相结合提出“醒神调肠”,即同调脑肠功能的治则治法,并分别从中医学和现代医学角度论述“醒神调肠”治则治法及其指导下的针刺和取穴的合理性,以期为临床治疗帕金森病提供更广阔的思路。

醒神调肠针刺法如何治疗帕金森

  [关键词]帕金森病;脑神失职;脑肠轴;醒神调肠;针刺

  帕金森病(Parkinsondisease,PD)又称震颤麻痹,是一种多发于中老年人的低病死率、高病残率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2014年的数据分析[1]显示,我国PD的总患病率和发病率分别为2/10万和797/10万;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PD的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在80岁及以上的人群中,患病率高达1663/10万。PD临床表现分为运动症状(震颤、肌强直、动作迟缓、姿势平衡障碍等)和非运动症状(胃肠功能紊乱、睡眠行为异常和抑郁等)[2]。

  1中医学病因病机

  根据PD临床表现,中医学称为“颤证”“震颤”“颤振”“振掉”[3]。中医学中的“神”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神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广义的神泛指一切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如目能视、鼻能嗅、耳能听、口能言、手能握、足能行,不一而足。石学敏院士认为广义之神包含了现代医学整体的、高级中枢神经系统[4]。脑为神之所主,即脑支配一切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脑为神之所在,即为元神之府,“主持五神,以调节脏腑阴阳、四肢百骸之用”(《锦囊秘录》),故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肌肉筋骨皆受脑所统帅。神制即神治,指脑的激发、制约、调整与平衡功能[4]。石学敏院士认为“神制则明,神妄则乱”,只有脑神为制,才能保持五脏六腑和脑腑本身的水火相济、阴平阳秘和功能正常[4]。“神之所病,百病之始,皆本于神”“神不导气则百病始生”,脑神失职不仅导致水谷精微吸收异常,不能正常化生气血津液,濡养四肢百骸、肌肉筋骨,还会导致机体推陈降浊功能异常,致使痰饮、水湿、瘀血等病理产物内生而浸渍四肢百骸、肌肉筋骨,最终出现震颤、肌强直、动作迟缓等运动症状和嗅觉减退、睡眠行为异常等非运动症状。《灵枢·经脉》记载:“胃足阳明之脉……循发际,至额颅”“足阳明之别……上络头项,合诸经之气,下络喉嗌”“大肠手阳明之脉……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灵枢·动输》记载:“胃气上注于肺……上走空窍,循眼系,入络脑。”从上述记载可知,胃肠与脑在经脉循行上密切相关。《灵枢·平人绝谷》记载:“神者,水谷之精气也”;《灵枢·天年》记载:“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素问·六节藏象论》记载:“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胃肠功能正常则气血精津液化生充足,上注于头而髓海得充、脑神得养。胃肠功能失职,或气血精津液化生不足,不能上注于头而髓海失充、脑神失养,或痰饮、水湿、瘀血等病理产物内生,上冲于脑致“窍闭神匿”,即脑窍闭塞、脑神失职。髓海失充、脑神失养、“窍闭神匿”又反过来影响胃肠功能,形成恶性循环。基于脑神的功能及其与胃肠的生理病理联系提出“脑神失职”是PD的病因病机。

  2现代医学发病机制

  肠道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通过神经、免疫和内分泌途径形成的双向调节作用称为“脑肠轴”[5],即肠道菌群的代谢产物经神经、免疫和内分泌途径影响中枢神经系统,而中枢神经系统又通过该途径监控、调节肠道菌群,维持肠道生态平衡[6]。“脑肠轴”理论是中枢神经系统与肠道系统关联的枢纽,是调节中枢神经系统治疗肠道系统疾病和调节肠道系统功能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基础[7]。PD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有学者认为PD非运动症状中的胃肠道功能紊乱症状,如胃肠动力不足、便秘、排便障碍等,在临床明确诊断的前5~10年已经存在,故其发生可能始于胃肠道[5]。大量研究[8-10]已证明,PD患者胃肠道功能失调、肠道菌群紊乱导致α突触核蛋白沉积在肠道神经系统内,并经脑肠轴上行途径(迷走神经)传播至中脑,导致路易小体在多巴胺能神经元中形成;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损伤又通过脑肠轴下行途径(交感传出神经元、副交感传出神经元、肾上腺髓质分泌激素、肾上腺皮质分泌激素)加剧胃肠道功能失调、肠道菌群紊乱,形成恶性循环。

  3治则治法

  根据PD中医学“脑神失职”的病因病机和现代医学“脑肠轴”理论,提出“醒神调肠”针刺法,以期同调脑肠功能治疗PD。3.1中医学依据《素问·移精变气论》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宝命全形论》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灵枢·本神》曰:“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石学敏院士强调百病以调神为先,创立的“醒脑开窍”针刺法是依据“醒脑、醒神、调神”原则确立的,形成了“以脑统神、以神统针、以针调神”的学术思想[4]。在“醒脑开窍”针刺法主穴上化裁而来的“醒神”针刺法,可开窍、醒脑、调神,脑神为制,脏腑功能正常,则气血调和,机体“阴平阳秘”。“调肠”又称“通调胃肠”,即同调胃肠功能,胃肠功能正常,则或“气得上下,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或“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从而脑神为制,髓海得充,脑神、四肢百骸与肌肉筋骨得养,诸症自除。3.2现代医学依据脾胃气机升降失调、大肠传导失职与肠道菌群失调互为因果[7,11]。脾胃、大肠功能失调导致肠道菌群紊乱;紊乱的肠道菌群通过“脑肠轴”上行途径导致大脑功能异常,功能异常的大脑通过“脑肠轴”下行途径影响脾胃与大肠功能,形成恶性循环。“醒神”为从脑治胃肠,即调节大脑功能,通过“脑肠轴”下行途径影响胃肠功能,恢复肠道菌群稳态;“调肠”即调节胃肠以治脑,调节胃肠功能、改善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增加有益菌群的含量[12],通过“脑肠轴”上行途径调节脑功能。

  4“醒神调肠”针刺法

  4.1针刺取穴及操作

  取穴:头部:百会、四神聪;项部:风池、完骨、天柱、风府;躯干:天枢、大肠俞、下髎;四肢:内关、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操作: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均选用0.30mm×40mm毫针。头部:百会、四神聪平刺12~20mm,得气后频率200r/min以上行小幅度捻转30s。项部:风府针尖向下颌方向进针12~25mm,风池针尖向鼻尖方向进针20~30mm,完骨针尖向鼻尖方向进针12~20mm,天柱针尖向下颌方向进针12~20mm,得气后均行平补平泻捻转法。躯干:天枢直刺30~38mm,大肠俞直刺20~30mm,下髎斜刺进针,针身与皮肤表面呈约60°角向肛门方向刺入30~40mm,得气后均行平补平泻捻转法。四肢:内关、合谷、太冲均直刺12~20mm,得气后均行捻转泻法;足三里、三阴交均直刺25~35mm,得气后均行捻转补法。上述诸穴均留针30min,每10分钟行针1次。每隔2d治疗1次,每周治疗2次,1个月为一疗程。

  4.2“醒神调肠”针刺法方解

  (1)中医学角度百会、四神聪开窍通络、宁神安神。“腧穴所在,主治所在”,风府、风池、完骨、天柱位于头颅底部可治疗脑病;“经脉所过,主治所及”,足太阳膀胱经和督脉循行入脑,风府、天柱分别为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穴,可调节脑功能。风府、风池、完骨、天柱共用,可健脑养神、通关利窍。太冲与合谷开四关,可理气、调神、止颤。四神聪、四关穴、风池组成止颤三针,可开关、醒窍、止颤。内关、三阴交为“醒脑开窍”主穴,可开窍启闭、改善元神之府功能。上述诸穴共奏“醒脑调神”之功。大肠俞、天枢、合谷为俞募原配穴,调节肠腑功能;足三里、三阴交调节脾胃功能,促进气血精津液化生、运行和输布,从而使髓海得充、脑神得养;下髎调节肠腑功能。上述诸穴共奏“通调胃肠”之功。(2)现代医学角度风池、完骨、天柱可调节PD患者静息态脑功能,增加基底节区血供,提高脑血流量,改善脑血液循环[13]。百会、风池调节PD患者与小脑-丘脑-皮质(CTC)通路有关的小脑、丘脑和运动皮层活动,调节大脑认知区域(静息态脑功能网络、视觉区、脑岛、前额皮层)神经活动[14]。实验研究[15]表明,“风府”“太冲”可抑制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活化转录因子6(ATF6)和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同源蛋白(CHOP)的激活,保护帕金森病模型大鼠多巴胺(DA)能神经元。百会、风池、完骨、天柱、风府、太冲共用,可调节PD患者脑功能,进而通过“脑肠轴”下行途径影响胃肠道的运动、感觉和分泌方式,调节肠道微生物的组成与行为,即“从脑治胃肠”[16-17]。神经节段支配理论认为具有“单元穴”属性的天枢和具有“集元穴”属性的上巨虚可共同调节肠神经系统(ENS)功能,ENS功能正常则其神经元功能、神经递质分泌正常,从而促进肠道功能恢复正常和肠道菌群保持稳态[18-19]。天枢、足三里和上巨虚可改善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增加有益菌群的含量[12,20],调节PD患者胃肠功能,通过“脑肠轴”上行途径调节脑功能,即“调节胃肠以治脑”。总之,中医学脑神与胃肠功能相关,和现代医学大脑与肠道菌群相互影响导致PD的观念不谋而合,因此提出了“醒神调肠”针刺法治疗PD,以期为临床治疗PD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倪光夏 宋扬扬 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yixuexiaoyanlw/21396.html


    上一篇:PDCA循环法在临床护理的应用
    下一篇:中医药在家庭医生慢病管理的运用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