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禽白血病及免疫抑制防控研究进展

发布时间:2020-04-08   |  所属分类:医学校验: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禽白血病病毒(ALV)是危害养禽业的重要病原之一,它诱导的免疫抑制能够导致禽类对疫苗免疫的应答失败,造成禽类继发感染其他病原,严重影响家禽的生长繁殖和生产性能,给产业发展带来巨大损失。基于此,本文介绍了禽白血病病毒的病原学特征、禽白血病的诊断、诱导免疫抑制的机理及AL的综合防控技术等,为广大养殖者和兽医工作人员提供参考。

禽白血病及免疫抑制防控研究进展

  关键词:禽白血病;免疫抑制;防控

  禽白血病(AvianLeukosis,AL)是由于禽类感染了禽白血病病毒(AvianLeukosisVius,ALV)所引起的多种具有传染性的良性、恶性肿瘤性疾病,又被称为禽白细胞增生病。该病对养禽业造成了诸多方面的危害,可直接发病使禽类产生肿瘤而死亡,也可诱导禽类产生免疫抑制反应,病禽可继发感染多种疾病,严重影响其生产性能,还可以通过感染祖代、父母代,造成病原的扩散污染,从而影响到子代禽类的质量。禽白血病是我国二类动物疫病,《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已经将禽白血病列入优先防控的16种动物疫病名录之中。

  1ALV的病原学特征

  ALV属于C型反转录病毒属,由内部的核芯和外部的囊膜蛋白所组成,根据其囊膜蛋白的抗原性差异及病毒的宿主感染范围等,可将ALV分为A-K11个亚群。在禽类中,鸡对ALV最易感,目前从鸡中分离到的共有7个亚群:A、B、C、D、E、J、K,其中传染性和致病性最强的是J亚群。ALV对热不稳定,对脂溶性溶剂敏感,如甲醛、乙醚等均可破坏病毒囊膜中的脂类,从而影响到病毒的感染性,但是ALV对紫外线具有一定的抵抗性[1]。

  2AL的诊断

  该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典型症状和病理变化等指标是进行AL临床初步诊断的主要依据。ALV能够使鸡、鹧鸪、鹌鹑等禽类发生感染,可以通过垂直传播和早期的水平传播使鸡群发病。该病的主要传染源:发病的鸡、被病毒污染的蛋以及携带病毒而无症状的鸡等。病鸡的临床症状:精神委顿、体型消瘦,生长发育缓慢和生产性能低下,鸡群虽感染率高,但是发病较低。典型病变:脾脏肿大、胸腺萎缩、肋骨胸骨肿瘤结节、血管瘤及淋巴瘤等。AL最直接、可靠的确诊方法是进行病毒的分离与鉴定:采集胎粪、血浆、肿瘤、病变组织等,接种于单层鸡的成纤维细胞的传代细胞上,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实时荧光定量PCR、病毒中和试验(NT)、酶联免疫附试验(ELISA)等方法进行鉴定[2]。

  3AL引起的免疫抑制

  3.1免疫抑制表现

  ALV是典型的免疫抑制性病毒,不同的病毒毒株能够诱发多器官和组织的肿瘤,如脾脏、卵巢、肝脏及肾脏等。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蛋鸡感染ALV-J后主要引起血管瘤和骨髓样细胞瘤,而肉鸡感染ALV-J则引起髓细胞性白血病。肿瘤引起的免疫器官的损害,将降低禽类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等的应答,进一步引发传染性法氏囊病(IBD)、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RE)、马立克氏病(MD)等免疫抑制性疾病的混合感染。有学者研究发现,鸡在感染ALV-J后能够加重MD的感染。

  3.2AL引起免疫抑制的机理

  禽类感染ALV后,造成骨髓等免疫器官发生病变,淋巴干细胞发育受阻,机体内免疫细胞产生减少,从而引起法氏囊、胸腺等免疫器官中分化成熟的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相应的减少,直接导致机体免疫机能降低;病毒感染使脾脏等外周免疫器官也发生相应的病变,造成成熟的淋巴细胞减少,进一步引起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等免疫水平的下降;病毒的早期感染引起了法氏囊、胸腺等免疫器官的坏死,阻断了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的成熟和分化,并形成肿瘤细胞不断恶性增殖,丧失了产生免疫球蛋白的能力,进而引起机体免疫机能的下降;骨髓、法氏囊、胸腺等免疫器官的退化和变性,导致功能性白细胞介素2的合成受到干扰,进一步阻断了T、B淋巴细胞发育;其他免疫抑制因子,如REV、IBDV及霉菌毒素等,也能够抑制抵抗ALV侵袭的免疫反应,这种相互作用的免疫抑制将形成一种恶性循环[3]。

  4AL的综合防控

  目前还没有针对ALV的有效预防疫苗和特效治疗药物,仅能通过加强ALV检测进行种群的净化、强化疫苗中ALV的检测、使用免疫增强剂缓解免疫抑制、完善生物安全措施等手段,达到AL综合防控的目标。

  4.1强化种群净化

  AL的垂直传播的控制,是指通过多次检测淘汰鸡群中的阳性个体,确保用于继代繁殖的鸡群为阴性的防控手段。具体操作如下:第一阶段为1日龄胎粪检测,用ELISA等方法检测鸡群禽白血病病毒衣壳蛋白p27抗原,检测为阴性的个体保留,检出阳性的淘汰整个家系的雏鸡,相应的种母鸡也立即进行淘汰;第二阶段进行6-10周龄的肛拭普测,该阶段为病鸡的排毒高峰时期,检出阳性立即淘汰同一笼中的所有后备鸡;第三阶段为初产期的蛋清检测,取开产前的3枚鸡蛋的蛋清,进行禽白血病病毒衣壳蛋白p27抗原的检测,检出阳性者立即淘汰。种公鸡的检测,除在第一、第二阶段与母鸡同步进行检测外,还要在其开产和继代前,进行血浆的病毒分离检测,检出阳性即淘汰。AL水平传播的关键控制点是在孵化种蛋期间和出雏后的前2周以内。种鸡孵化环节的控制点,一是要保证种蛋均来源于阴性鸡群,种蛋的运输环节、保存环节等不被病源污染;二是要避免种蛋在孵化厅内受到其他的隐形污染;三是要对出雏得用具、场地等进行严格的消毒,使用专用车辆进行运输,确保出雏阶段也不被病源污染。生产环节的控制,主要采取在进雏或转群前进行严格的检测,防止阳性鸡进入场内,鸡群转群时要对人员、设备、车辆等进行严格消毒,控制传染源的传入[4]。

  4.2杜绝生物源性污染

  一是鸡场内禁止使用非SPF疫苗。据调查了解,弱毒疫苗中携带的外源性ALV,是加快禽白血病传播的途径之一,也是造成鸡群感染ALV的原因之一。因此,鸡场使用的每个批次的活疫苗,均应进行外源性病毒的检测,确保疫苗无质量问题且无外源性污染以后方可投入使用;二是推广使用无针头注射器。无针头注射器能够阻断鸡群之间因免疫接种而传播ALV的可能性,能够确保疫苗注射分散均匀,减少因免疫注射引起的鸡群应激等不良反应。同时,鸡群的应激情况减少,可以避免AL等免疫抑制性疾病的侵害和相关感染性疾病的发生;三是合理用药控制继发感染。当鸡群发生传染性疾病时,首先要弄清是否由免疫抑制性疾病所引发,紧急免疫等措施也应谨慎实施,避免因紧急免疫加快疫病的暴发。

  4.3缓解机体免疫抑制

  微生态制剂、益生菌等物质通过增强肠道免疫力,活化免疫系统,从而提高禽类的抗病能力。刘永庆等的研究发现,复合生物活性制剂可显著提高雏鸡的免疫力。中草药复方制剂、中草药提取物等,也有明显的增强禽类免疫力的作用,具有部分解除免疫抑制的功能。唐小云等发现,小柴胡汤可明显降低免疫抑制小鼠的细胞凋亡率,对于小鼠的免疫功能恢复具有促进作用。朱丽君等研究发现,泰山马尾松花粉多糖对不同水平传播途径感染ALV-J引起的免疫抑制具有调理的作用,泰山马尾松花粉多糖可以作为免疫增强剂用于防控ALV-J的早期感染,降低其引起的免疫抑制程度[5]。硒、锗等微量元素也有增强雏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功能,能够提高雏鸡对免疫抑制的抵抗。

  4.4完善生物安全措施

  禽场应做到选址布局合理,完善日常疫病监测体系,建立免疫、消毒等程序化操作规范,及时规范进行病害禽的无害化处理,均衡营养、减少应激,提高群体免疫力,通过生物安全措施的实施和完善,防治其他免疫抑制性病毒的感染,这些对于AL的防控具有重要积极意义。

  5结语

  目前对于ALV的病原特点、致病机理、实验室检测方法等的研究不断深入,ALV引发的禽类免疫抑制机理也已有初步发现,但是针对AL的疫苗和特效药物的研制仍然未有突破性进展,AL的有效控制和消除仍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崔治中等.禽白血病病毒的亚群和准种多样性及其在不同选择压作用下的演变[J].生命科学[J].2016,28(3):283-294.

  [2]庄长楠等.禽白血病的研究进展.吉林畜牧兽医[J].2019,1:9,12.

  [3]郭衍冰等.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诱导免疫抑制及其相关信号通路研究进展.动物医学进展[J].2019,40(1):80-83.

  [4]黄秀英.种鸡场禽白血病净化技术.四川畜牧兽医[J].2019,5:42-43.

  [5]朱丽君等.泰山马尾松花粉多糖对ALV-J不同接种途径诱导的鸡群免疫抑制的免疫调理作用.中国兽医学报[J].2018,3:549-555,569.

  作者:陈婷 单位:南京市畜牧兽医站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yixuexiaoyanlw/21452.html


    上一篇:电话访问心理干预对腹膜透析的影响
    下一篇:高职医学生在艺术活动的培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