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

发布时间:2021-02-07   |  所属分类:医学校验: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为响应国家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号召,院系探索实施了三届的本科生导师制教学。本科生导师制是对传统本科教育模式的补充,让师生之间的沟通更为紧密,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在大部分本科生中反响较好。但在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文章对本科生导师制教学实践做了总结和思考,分析目前本科生导师制面临的问题,探讨解决的方案,不断完善本科生导师制。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

  [关键词]导师制;本科生;医学影像技术;本科教育模式

  本科生导师制是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能力,促进教育内涵化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在导师制中,导师既是教育者,也是管理者,导师从以往的教书的教师角色转为教书育人的导师角色。这种培养模式实现了教书与育人的完美结合,更好地贯彻了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适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1]。

  一、实施导师制的原因

  导师制起源于14世纪英国的牛津大学,19世纪末又将导师制应用于高校本科教育中,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发展历史[2,3]。在学生入学时,安排两个导师:生活导师负责学生的生活和日常,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生活习惯;学术导师负责学生的学术和学业,注重学生的学术品德和学业水平。导师制的实施要求导师经常与学生见面讨论,每次讨论时间约1小时,地点选择在教室、宿舍、图书馆、咖啡厅等场所均可,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导师向学生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引导学生自我解决问题,学生再根据导师的建议,培养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不同于研究生导师制,本科生导师制主要是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对本科生各方面进行综合指导的教育制度,重点提高本科生的道德修养、文化素养及创新能力。本科生导师制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提升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个性化培养,教师对学生能因材施教,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选择学习方向,从而形成教师愿意教、学生愿意学的良好氛围,最终实现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4]。本科生导师制讲究因材施教,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及合理解决所遇问题的能力,目前成为各大高校实施学分制的有效补充,近年来进入快速发展阶段[5]。由于近十多年国内高等院校招收本科生越来越多,从而我国绝大部分高校为面对个性差异的众多本科学生,设置了标准化和统一化的课程目标和方案,解决了高校教学中的效率问题,但是同样也模糊和淡化了学生作为个体的独特性[6],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导师制的实施,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7]。自2002年开始,国内的知名高校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先后实行了本科生导师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实施导师制后,强化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和思维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深化高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尝试。

  二、实施导师制的过程及初步效果评价

  由于目前高校的教育模式无法满足培养个性差异的众多本科学生,导致本科生遇到问题后,无法通过有效的途径寻求成熟的指导。重庆医科大学医学影像技术学系办公室秘书在收到众多类似的学生求助,经请示系主任后,召集系内高年资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通过多次教学会议的沟通,产生了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构想:先经过校内专家论证,再邀请具有较高思想觉悟和专业素养的教师为导师;要求学生每月进行一次生活、思想、学习的汇报,在生活中、实习中遇到的问题都可以与导师进行交流,提出自己的疑问;导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提出指导性意见,多让学生尝试培养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组建科研导师团,实施科研培训小讲座,系统教授科研写作的相关知识;鼓励导师带领学生进行临床科学研究,并进行毕业论文答辩,对于完成并通过毕业答辩的学生,给予导师一定的经济奖励及职称晋升的优待。重庆医科大学医学影像技术系四年制医学影像技术本科专业自2014级开始小范围实施导师制,采用学生自愿报名及导师自愿参加的原则,实行师生双向选择,至今已实施三届。通过对42个自愿实施导师制学生的调查,其中69.05%(29/42人)的学生对导师制非常满意,23.81%(10/42人)的学生对导师制满意,7.14%(3/42人)的学生对导师制满意,无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学生。对于自愿加入导师制实践的学生来说,实施导师制在提升自我道德修养、文化素养及创新能力方面具有明显效果。

  三、实施导师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导师缺乏积极性

  教师的积极性是影响导师制实施的关键。本专业实施导师制中的导师并非专职教师,在平时肩负着繁重的教学、科研以及临床医疗任务,不能及时有效与学生进行交流,也没有受到过专业的导师技能训练,导致导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不够,同时导师缺乏有效指导学生的专业技能,使导师制的效果大打折扣。不同导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导师制下的教学质量也有很大的差异,部分导师对指导学生做科研没有专业的经验,指导方式过于空泛,指导计划缺乏系统性,也会影响学生跟导师学习科学研究的积极性。

  (二)学生缺乏主动性

  学生的主动性是导师制实施的重要保证,然而大部分学生参加导师制时的动机不纯,将参加导师制作为一种新鲜尝试,或者作为一种可能加分的行为。在后续的学习工作中,由于对导师制不够积极参与,把导师制当成是一个摆设,认为本科生导师制没有多大的意义,也没有具体的考核压力,就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及对导师制的期待。还有部分学生在导师制教育中,没有摆脱以往的被动式学习模式,不能在导师的引导后自己主动思考,主动去解决遇到的问题,处于导师怎么说学生就怎么做,导师不说学生就什么也不做的被动学习状态中。

  (三)导师制体系不够完善

  导师制缺乏相应的监督体系,尝试实施导师制之初,没有对导师的具体职责、与学生的交流次数,科研指导成果及参与导师制结业的条件等做出详细的规定。参与导师制仅仅时凭教师和学生的个人兴趣,没有强制规定相应的奖罚机制,导师做与不做,做得多与少都是一个样,并没有区别;学生学与不学,配合与否也是一个样,导师及学生都缺乏动力及压力,师与生之间在导师制中都没有紧迫感。导师制体系不够完善,缺乏相应的监督和奖惩,使得导师制流于形式。

  (四)学生考研问题影响了导师制的实施

  随着近几年大学不断扩招,高等教育深入普及,大学生的数量增加明显,随之而来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考研成了很多大学生更好的选择方向。考研学生的重点在复习考研的知识点,准备考试,以取得较好的成绩参加研究生复试。所有考研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复习考研知识,对实习敷衍了事者较多,对导师制规定的思想汇报以及科研培训等活动并不积极,同时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科研训练及毕业答辩,考研同学参加导师制更多需求是咨询导师考研经验及复试经历等相关信息。

  四、导师制拟改进的措施

  (一)建立优秀的导师团队

  选拔优秀教师担任导师是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重点[8]。导师是导师制中的核心及灵魂,培养选拔具有精湛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科研能力,对教育工作具有高度的热情,能够积极参与导师制的优秀教师,建立优秀的导师团队。建立培养师资长效机制,资深师资应该承担引导请青年师资的责任,定期对导师团队的青年师资进行专业培训和指导,优秀的导师团队应该具有层次合理的师资力量、不断补充优秀新师资能力的队伍。

  (二)加强学生培训,调动学生积极性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学生对导师制的认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导师制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在实施导师制过程中,可以收集学生对导师制的意见及想法,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解答,对导师制的相关规定进行正确解读,让学生充分了解和认识导师制。学生是导师制中的主体,也是导师制中的受益方,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生取得一定的科研成果、技能提高和较强的成就获得感,导师制才能是成功的一项教学尝试和改革。

  (三)完善导师制的监督及考核体系

  有效的监管体系是导师制有效运行的保障。导师应将每次的指导工作记录在案,并对指导情况进行分析、总结,针对问题做出相应调整。管理层应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落实导师的考核要求,对指导成效显著的优秀导师进行奖励,在职称晋升中给予认可,对于敷衍了事的导师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通过学生对导师评分、学生测评成绩、科研表现设立具体的考核指标,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优秀的导师和学生给予奖励,敷衍了事的导师和学生给予警示,使导师制培养持续运行不断改进。

  (四)指导模式多元化

  在分配导师的时候,不能随意化及随机化,应针对不同需求的学生分配相应的导师:准备考研的同学需要具有考研经历的导师;有科研需求的同学需要胜任指导科研能力的导师;计划毕业后工作的学生需要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导师。对于不愿意参加导师制的学生,不分配特定的导师指导,采取自愿原则,不勉强参加思想汇报及科研培训。这样根据不同需求分配不同方向的导师,在满足学生需求的前提下,有助于学生个性化培养,实现导师制的教学初衷。

  五、结语

  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大时代背景下,高校教育的教学质量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何进一步提高国内高校的教育质量水平及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已成为目前我国发展高等教育的重点与难点问题。本科生导师制是具有现代理念的高校教学制度,推行本科生导师制为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培养高校的创新型人才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9]。高校在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后,导师对学生实施教学指导、思想引导与科研培训相结合,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反思及自我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可以全面提升本科生在学习能力、科研能力及思想觉悟能力,增强本科生的综合竞争力,为今后的职业发展打好基础。由于我国的教学条件、教育理念差异及教育配套资源不完善,与国外评价学生的体系有很大的不同,本科生导师制在我们很多高校没有取得良好效果,甚至在个别高校存在一定争议和质疑,这都是有可能的。要理性看待导师制,导师制并不是万能的,并不能解决高等教育中的主要矛盾,导师制不能被神化[10],导师制也不是对所有高校都有成效。只有在具有优秀的导师团队、充足的教育配套资源、完善的奖惩制度及充足的经费支持下,在对学生评价体系不单一化的高校中,导师制才会取得理想的成效。实施初期,各高校可以根据自己已有的条件,小范围实施导师制实验,切不可盲目全面实施导师制,导致导师制名存实亡。在实施过程中,应多多关注本科生导师制中的不足,给予导师足够的指导时间和实质性奖励,激励导师积极指导学生主动学习,发现和解决专业学习上的问题,积极转变学习方式和态度[11]。综上,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一系列基础条件的支持,由于每个高校的实际情况不同,推行本科生导师制的高校必须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探索出一套适合自己学校和专业的本科生导师制,这样才能取得良好效果[12]。

  参考文献

  [1]张蓉,侯思阳.我国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与发展[J].教育与职业,2016(24):106-108.

  [2]张玉磊,贾振芬.地方本科院校本科生导师制有效实施的思路对策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0(02):39-41.

  [3]吴一旻,董芳芬,宋建元,等.精准医学理念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本科生导师制中的实践与探索[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9,39(08):861-864.

  [4]于春伟,张军,文少白.本科生导师制在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9(34):249-251.

  [5]车路,刘旭,王海强.本科生导师制———个性化培养与因材施教的典范[J].医学研究杂志,2014,43(12):178-179.

  [6]杨云娟邵永杰.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其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9,10(82):191-193.

  [7]黄晓巍,林喆,陶贵斌,等.高等院校本科生导师制研究进展[J].继续医学教育,2019,10(2):33-34.

  [8]杨仁树.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内涵、运行模式和制度保障[J].中国高等教育,2017(06):58-60.

  [9]侯昭升.本科生导师制在化学类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必要性[J].教育教学论坛,2020(25):41-42.

  [10]刘爱生.本科生导师制是一流本科教育的有力保障吗?[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5):52-54.

  [11]李杰,李政霖,王傲云,等.导师制在医学本科生培养中的积极作用[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7,16(7):693-696.

  [12]文斌,李岚,刘秀娟.普通高等学校实施本科导师制的实践与反思[J].教育与职业,2011(35):36-38.

  作者:林小倩 吕发金 郁仁强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yixuexiaoyanlw/22713.html


    上一篇:按摩疗法对骨科患者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下一篇:中医院文化建设思路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