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生态存在论美学视野中的自然之美

发布时间:2013-11-29   |  所属分类:哲学: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自然美问题是美学的难点与热点。李泽厚在《美学四讲》中指出,"就美学的本质说,自然美是美学的难题"①。叶朗在《美在意象》中说:"自然美问题,在美学史上是一个引人关注的问题。"②也有人更为形象地将自然美说成是美学的"斯芬克斯之谜"。最近有的学者认为:"生态美学虽然这几年相对来说比较热闹,但是,它的哲学基础和核心命题都还是空缺。"③这个问题提得很好也很尖锐,其实所谓"核心命题"主要就是"自然之美"问题。本文从生态存在论美学的立场出发,尝试阐述有关自然之美的问题,以求教于大家。

自然之美不是实体之美,而是生态系统中的关系之美。它不是主客二分的客观的典型之美,也不是主观的精神之美。事实告诉我们,自然界根本不存在孤立抽象的实体的客观自然美与主观自然美。西文中的"自然"一词有"独立于人之外的自然界"之意,与中国古代"道法自然"中的"自然"内涵不同,主要指物质世界而非一种状态。早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在其《物理学》中讨论了自然,他说:"只要具有这种本源的事物(即因自身而存在)就具有自然。一切这样的事物都是实体。"④可见,西方历来将自然看作是相异于人、独立于人之外甚至是与人对立的物质世界,这就必然推导出自然之美就是这种独立于人之外的物质世界之美,但这种美在现实中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从生态存在论的视角看,人与自然是此在与世界的关系,两者结为一体,须臾难离。而且,人与自然是特定时间与空间中此时此刻的关系,不是相互对立的。正如美国生态哲学家伯林特所说,"自然之外并无一物",人与自然的"关系仍然只是共存而已"⑤。恩格斯也对那种将人与自然割裂开来的观点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他说:"而那种把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对立起来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也就愈不可能存在了。"⑥因此,在现实中只存在人与自然紧密相连的自然系统,也只存在人与自然世界融为一体的生态系统之美。在这里,"生态"有家园、生命与环链之意,所以生态系统之美就有家园与生命之美的内涵。至于是否有实体性的"自然美",则是一个在国际上普遍被争论的问题。

那么,在自然之美中,对象与主体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呢?从生态系统来看,它们各自有其作用。"荒野哲学"的提出者罗尔斯顿认为,在自然生态审美中,自然对象的审美素质与主体的审美能力共同发挥作用。从生态存在论哲学的角度看,自然对象与主体构成共存并紧密联系的机缘性关系。人在世界之中生存,如果自然对象对于主体是一种"称手"的关系,获得肯定性的情感评价,人就会处于一种自由的栖息状态,那人与自然对象就是一种审美的关系。卡尔松认为:"美学作为感性学,它的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必须指涉具体对象,审美活动必须在具体的活生生的感性形象中进行。生态学强调的有机整体无法成为审美对象,因为整体不是对具象的凸显,而是湮没;生态学强调的关系无法成为审美对象。"⑦这个问题是具有普遍性的。因为在传统的认识论美学中,从主客二分的视角来看,审美主体面对的确实是单个的审美客体;但从生态存在论美学的视角看,审美的境域则是此在与世界的关系,审美主体作为此在,所面对的是在世界之中的对象。此在以及世界之中的对象,与世界之间是一种须臾难离的机缘性关系,因而形成一种关系性的美,而非一种实体的美。海德格尔对这种情形进行了深刻的阐述,他认为这种"在之中"有两种模式,一种是认识论模式的"一个在一个之中",另一种是存在论意义上的"在之中",是一种依寓与逗留。他说:""在之中"不意味着现成的东西在空间上"一个在一个之中";就源始的意义而论,"之中"也根本不意味着上述方式的空间关系。"之中"(in)源自innan-,居住,habitare,逗留。"An"(于)意味着:我已住下,我熟悉、我习惯、我照料。"⑧这说明,在生态美学视野的自然审美中,此在所面对的不是孤立的实体,而是处于机缘性与关系性中的审美对象。正如阿多诺所说,"若想把自然美确定为一个恒定的概念,其结果将是相当荒谬可笑的"⑨。

1/7 123456下一页尾页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zhexuelw/2526.html


    上一篇:浅论建筑设计中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应用
    下一篇:生态美学的理论危机与再造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