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路径

发布时间:2022-02-24   |  所属分类:职业教育: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辅导员的师德师风、个人修养、职业能力与学生的培养质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新形势下,社会道德舆论趋向于多元化,教师的自我约束、自我认同受到影响,其职业素养也遭到极大冲击,如何正确面临这一挑战和冲击,全方位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已成为高校辅导员面临的首要问题。基于此,文章就新时期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培养路径,致力于构建出职业素养优良的高素质辅导员队伍。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路径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路径

  一、引言

  自“红七条”提出以来,师德师风建设已成为各级院校的主旋律,在此背景下,高院辅导员教师职业修养和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取得了卓越成效。然而,社会形势的多元化变革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给辅导员思想带来的冲击和影响依然存在,辅导员属于教育职业的工作属性和辅导员单独的自主精神间存在的冲突也不断凸显,一些辅导员的专业知识匮乏、职业精神弱化、工作职责泛化等问题屡见不鲜。因此,高校要找到当下辅导员师德师风和职业能力出现问题的因素,采取有效方法去解决。

  二、新时期加强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辅导员是培育学生价值观、传递学生正确思想观念的灵魂人物,要具备为人师表的表率能力、领军能力,要具备较强的职业精神和素养。因此,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生活学习管理的领军人物,如何行之有效地加强对辅导员队伍职业能力的培养,用辅导员良好的职业素质和思想品德去感染学生,已成为各大高校面临的首要问题。因此,在新时期下,高职辅导员应该具备良好的师德,在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心理素质、思政意识等众多领域有所突破,形成良好的师风,做好自身的表率作用,在工作中不能因为受到非社会教育理念的影响而产生思想观念动摇,全方位做好对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

  三、新时期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弱化的根本原因分析

  (一)有些规则过于严苛,辅导员自我意识发生偏离

  有些规则严苛最主要的表现是其限制了辅导员的行为自由和思想自主,辅导员的思想自主、职业自主是其在职业生涯当中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然而现实却是干预或者渗透到辅导员职业生活或者日常生活当中,使其不能按照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意愿开展教学管理活动,其职业素养面临较大的困境。在此情况下,一些辅导员的外在行为与内心价值追求出现偏差甚至背离,对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产生了质疑,最终出现辅导员的自我认同、道德框架沦陷危机。也有一些辅导员在规则与职业坚守中,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道德焦虑,这也是出现辅导员职业能力消减的原因。

  (二)辅导员自律意识滑坡,职业能力的提升止步不前

  辅导员职业能力出现问题除去制度影响外,其自律意识滑坡也是一大问题,辅导员在不仅需要较强的教研能力、管理能力、专业能力,还需要较高的道德素养,然而随着当下社会功利主义抬头,时常有高校辅导员缺乏自我约束意识,利用自身的职务便利,窃取学生的研究成果,对学生“吃拿卡要”等问题长期如此,其自我道德意识逐渐沦陷,职业素养停滞不前甚至滑坡。

  (三)高等教育功利化,部分辅导员师风受到影响

  当代高等教育逐渐呈现出功利化,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素养和能力同样在此过程中出现弱化,其主要表现为信息网络全球化的到来,不仅让价值观变得多元化,还让部分非马克思主义观盛行,这些观念对辅导员履行职责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一些辅导员受到这种思想的冲击,逐渐忘却初心,急功近利,贪图享乐,将追求利益放在最首位,功利主义观念不断冲击社会传统的价值导向。

  四、新时期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的路径

  (一)构建辅导员发展共同体

  辅导员不但要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和生活管理,还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辅导员发展共同体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呈现出来,根本目的都是促进辅导员发展、提高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其次,每一位团队人员都必须要明确自身的定位,根据不同辅导员的教学特色、管理风格,为辅导员量身定做教学策略及准确的发展定位。此外,辅导员发展共同体的成员都应当认真遵守团队的行动准则,即同侪互助、共享资源以及平等对话,不能因为辅导员的职位差别就特殊对待,然后团队定期组织考核,只有这样一个以提升职业水平为最终目的的团队,才能让每一位辅导员投入进去,全面提升辅导员的综合水平。

  (二)辅导员自身不断反思、回顾,加强研讨

  首先,辅导员要在每一天的教学、管理及事务处理之后记录下重难点教学管理问题,从中汲取经验,总结得失,实现自我调整和自我职业水平提升。其次,辅导员可以写“教学日记”,让自身发现进步,在今后的管理中改正缺陷,提高对学生管理的驾驭度,让管理方式和职业能力在一步步总结和反思中得以螺旋式递增。第三,辅导员需要加强教学研讨,即辅导员之间相互讨论,让较为年轻的辅导员获得经验丰富辅导员的指导,对于存在的集中性问题,则需要辅导员共同讨论、共同研究,从而探寻出一条全新的教学管理方案,从根本上促使其职业能力的提升。最后,辅导员要听取学生的意见,在对学生的管理中要经常性和学生互动,拉近师生距离,掌握学生的真实想法和需求,采取针对性的教学和管理意见,让班级氛围更加融洽,让管理模式更加贴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此外,辅导员也可以利用自身的课余时间,合理运用业余时间是辅导员快速成长和完善职业结构的重要途径,爱因斯坦曾说过“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因而,作为一名辅导员,必须精确找准自身的职业发展目标,在业余时间进行高效的学习,快速促进自身职业知识结构的提升。其主要方法可以是阅读教育理论书籍,提升自身理论素养,也可以是阅读专业书籍,掌握丰富的教学管理方法,完善自身知识结构。

  (三)完善辅导员激励制度

  高校要根据校内实际情况和辅导员的职业教学情况构建出一个完善的辅导员激励制度,鼓励辅导员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素养,提高辅导员的教学管理能力。若想建立这一激励机制,第一,需要建立完整的评价机制,要对辅导员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综合测评,发现自身职业素养存在的不足之处,再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第二,完善校内培训机制,学校除了借鉴于和其他学校辅导员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鼓励和相互学习之外,还要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来全面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

  (四)增强辅导员培训

  2010年“国培计划”全面启动,国家进行了对各级辅导员教师培训的顶层设计与示范引领,让辅导员的道德水平、管理水平和职业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在该示范引领取得较大成功之后,之后的培训形式不断丰富,类似于短期集中培训、远程培训、名师工作室建设、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方式等相继开展,让部分辅导员的思想得以纠正,职业能力得以提升,优良“师德”也得以形成。在集中培训的基础上,还需要加大培训力度,将关于“加强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的最新理论成果应用于现实中来,构建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支持体系,形成“研究—实践”和“实践—研究”于一体的循环样态。

  五、总结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的不断完善,辅导员群体由于受到“利益熏陶”而产生背离职业精神的情况屡见不鲜,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和素养建设已成为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因此,高校要充分意识到当下辅导员师德师风和职业能力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通过构建“辅导员之家”“辅导员发展机制”“完备的培训机制”,实现对辅导员行为和自我意识的约束,不断提升辅导员的职业素养,加强其师德师风建设,让辅导员成为学生成长的领路人,为社会输送更多具备优良价值观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娥.新时期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路径探析[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1(28):6-7+9.

  [2]刘春蕾.新时期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的路径选择[J].新西部(理论版),2015(21):124+49.

  [3]孙岩.浅谈新时期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构成及培养路径[J].现代经济信息,2015(06):451.

  [4]崔凯,冯涯.新时期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构成及培养路径选择[J].职业时空,2014,10(10):87-88.

  [5]王敏幸,孙振民.新时期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的路径选择[J].理论导刊,2009(12):113-116.

  作者:李听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zhiyejiaoyulw/24059.html


    上一篇:灵敏素质训练在拳击训练中应用
    下一篇:高职英语口语教学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