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期刊论文之高职项目化课程考试

发布时间:2014-12-07   |  所属分类:职业教育: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摘要:课程考试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重大影响。本文结合课程项目化教学实践,探讨了以考试为向导促进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期刊论文,高职教育,项目化,课程考试

  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一)以素质提升为核心,培养高素质人才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能够适应特定职业岗位群的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模拟典型生产项目为指引,实现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步提升;在高职教育的教学和考核中,知识是基础,技能是核心,素质是关键,职业是特色。

  (二)以专业技能为核心,培养高技能人才

  项目化教学应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以培养技术应用专业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对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进行考试。通过一系列项目,由浅入深地进行教学,学生专业技能逐步培养和强化,具备基本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二、课程考试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一)评价作用

  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能否达到职业岗位群要求,需要通过综合考试来评价。课程考试既可以评定学生对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又可以考察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通过考试,可以及时反馈教学信息,便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修正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增强了教学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二)导向作用

  高职教育属于高等教育范畴,这就要求学生在基础理论知识上有一定高度,在知识面上有一定宽度;高职教育属于职业教育,这就要求学生具有本专业领域所需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通过对知识和技能两方面的考试,可以引导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理实一体,实现培养人才目标。

  (三)激励作用

  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可以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采用提问、作业和实训等方式考察学生,让学生重视知识学习、关注技能训练,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

  三、当前高职考试模式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制约

  (一)考试内容不系统,不利于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项目化教学打破了原有章节单元排序,重建了内容之间互相融合渗透,知识能力之间相互促进的体系,使课程内部浑然一体,但由于不同课程之间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条块分割,形成死区和重叠,在考试中体现为在课程内部知识和技能分开考,在课程与课程之间独立考,没有一个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对应的考试大纲,对人才培养产生不利影响。

  (二)考试形式单一化,不利于有效评价学生综合能力和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评价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及应用能力,通常是通过课程结束后一次性的理论考试方式来实现的,一次性考试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也不能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考试学生的实践技能和操作技能是按照教学进程分项目进行的,其存在的问题:一是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结合度不够;二是课程项目与职业能力不完全相符,考试要求与职业要求存在偏差。

  (三)缺乏反馈机制

  由于多数课程考试集中在期末,学生考试结束,就是假期,教师和学生不能就考试中存在问题进行交流,不能及时纠正试卷中的错误。

  四、对高职项目化课程考试的几点思考

  (一)建立项目化课程教学体系

  项目化课程体系是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设置在项目之下的体系,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能力训练为核心;课程考试分项目进行,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学生职业岗位群准确定位,以完成项目应知的知识点和应会的技能点为依托,建立课程标准及考试大纲。

  (二)建立课程考试试题库

  根据教学项目的内容和要求,确定各项目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考点,制定课程考试大纲,建立与职业技能鉴定相似的考试评价体系;固化考试点,优化项目,量化评分细则,建立课程考试试题库;考试大纲和试题库要按照职业技能鉴定要求来做,要突出高职教育的特点。

  (三)综合考察学生知识能力

  实践技能考试,既要重视结果,又要重视过程,重点在于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技能。综合性期末考试以知识点为主,技能点为辅,抓住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契合点,重点在于考核学生知识迁移能力。课程成绩由各项目考试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综合评定。

  (四)分项目进行技能考试

  技能考试分项目考核,应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以考促教,以考促学,通过分项目分层次的考核,逐渐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构建与就业岗位相适应的职业平台,促进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五)注重考试的反馈机制

  通过考试,可以发现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将考试成绩分析与学生进行交流,及时改进教学中的不足,提高教学质量。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zhiyejiaoyulw/8601.html


上一篇:期刊论文之职业中学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理
下一篇:国家级教育刊物投稿技工学校学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