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初中生记叙文写作存在的问题与策略

发布时间:2013-11-29   |  所属分类:中学教育: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读初中生的记叙文,往往会有这样一种感受:真实感越强的文章,就越读得有滋味;而真实感差的文章,不但读起来乏味,甚至你仅读了一小段,就不觉要弃它到一旁。有的人比喻说:真实性是记叙文的生命。这样说是很有道理的。这就是很多语文老师和一些写作指导书中一再强调的,记叙文写作要切合真实性的问题。

学生问题一:作文纯属虚构,无真实性可言,学生把作文当做任务来完成。

学生问题二:对记叙文真实性的理解有误,造成作文的浅显化。

产生问题一的原因在于学生无写作素材,只是凭空杜撰,七拼八凑,所写文章不伦不类。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学生素材的积累。邯郸的赵丽萍教授为我们进行了详细的讲解,结合自己的实际,知道:积累文学素材的观察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看,它主要依靠的是心,而绝不是眼睛。当然,说文学观察要完全不需要眼睛,那也是走上了极端;有些人、事、物,我们是需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皮肤触、用鼻子闻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很好地感知。但关键是,眼睛、耳朵、皮肤、鼻子,都仅仅是为了积累文学素材,而去观察的手段,或外在的形式罢了,它决不是观察的本身,观察靠的是心!有的同学说了:"老师,你说的我懂,我在观察时也用心去想了,可是,我怎么还是不行呀?"我说:"你虽然想了,但想的程度还不够深入。用心想,是要用心灵去阅读。它包括:用心体验、用心感悟、用心思索、用心品味、用心启迪、用心发现、用心灵去升华等等。

记叙文的真实性是什么?是简单的真人真事么?绝不是。记叙文的真实,应该是文学的真实,应该是符合现实生活的真实,而绝不应该等同于真实的生活。也就是说,记叙文,它应该是真实生活中的一面镜子,而绝不应该是真实生活中的一部照相机。因为:记叙文虽然要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并品味感悟生活,但这只强调了记叙文的一种特性--生活的真实性;而没有强调记叙文的另一种特性--文学性。记叙文的文学性,意味着生活中的人和事,是可以进行文学的剪裁、拼接、修补、提炼、加工、润色等处理的。这样处理,尽管使原本的生活素材面目全非;可是,这样了,才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作品。所以说,记叙文当然是要写真人和真事的,但这个真人,应该是经过文学加工过的真人,是源于真人又超越于真人,不能完全等同于本原真人的人了;而这个真事,也自然是这个道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跳出长久以来旧思维中的窠臼,让学生挣脱束缚,还记叙文以应有的自由空气。

知道了这些,还不够,还要掌握文章的真实性写作要领。

1、要注意选取生活周围的题材。没有去过美国的人,却以美国人的生活为写作题材;没有去过南方的北方人,却以南方为写作题材,这样的情况,都是属于偏离了你自己的生活范围,纵使你才智过人,善于编造,也无论你把情况想像得多么合情合理,终不免会贻笑大方,暴露出虚假的面目罢了。这样的文章,自然很难有真实感可言。选取生活中的、身边的题材,是记叙文具有真实性的必要条件。

2、还要注意推敲文章每个细节的合理性。合理性就是要合情理,是指:(1)、要合乎情,即合乎上下文、场合氛围、人物心路历程、特定情境下的人物真情;(2)、要合乎理,即合乎日常事理、生活原理;3、还要合乎逻辑,包括层次、次序、因果等内在的逻辑关系。

只要我们明白了记叙文"真实"的原理、积累了大量源自真实生活的素材、掌握了使文章真实的写作要领,创作出具有"真实感"的记叙文其实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zhongxuejiaoyulw/2665.html


    上一篇:浅谈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
    下一篇:谈谈如何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