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期刊发表网站防治马铃薯病毒病害

发布时间:2015-03-20   |  所属分类:作物生产: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摘要 介绍了马铃薯病毒病害的种类,阐述了几种主要病毒病害的表现症状、侵染循环途径和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以期为广大种植户提供参考。

  关键词 期刊发表网站,马铃薯病毒病,种类,症状,影响因素,综合防治措施

  马铃薯由于被病毒单独或复合感染引起的病害称病毒病害。病毒侵染马铃薯植株后,逐渐向块茎中转移,并在块茎中潜伏和积累,通过无性繁殖,世代传递,导致产量逐年降低,品质变劣;同时表现出各种畸形症状,最终失去种用价值。一般可使马铃薯减产20%~30%,重者减产50%以上。

  1种类

  目前已知感染马铃薯的病毒约有18种,类病毒1种,类菌原体2种。有9种是专门寄生于马铃薯上的病毒,其中国内已发现7种,即马铃薯X病毒(PVX)、马铃薯Y病毒(PVY)、马铃薯S病毒(PVS)、马铃薯M病毒(PVM)、马铃薯奥古巴花叶病毒(PAMV)、马铃薯A病毒(PVA)、马铃薯卷叶病毒(PLRV)[1-2]。其余侵染马铃薯的9种病毒是来自其他寄主植物的病害。国内发现并报道的只有3种,即马铃薯杂斑病毒(AMV)、烟草脆裂病毒(TRV)、烟草坏死病毒(TNV)。自然侵染马铃薯的类病毒为马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引起马铃薯束顶病。

  2症状

  大多数病毒病在得病当年症状不明显,但在温度较高的地区,症状逐年严重。马铃薯普通花叶病毒病症状:叶片颜色深浅不一,但叶片平展,不明显变形,叶脉不坏死。马铃薯条斑花叶病症状:在不同品种上症状也有所不同,大多数品种表现重花叶,有小枯死斑点或叶脉坏死,叶柄和茎上也有黑褐色坏死条斑;生长发育后期植株下部叶片干枯,不脱落,呈垂叶坏死状。马铃薯皱缩花叶病症状:弱株系在一些品种上引起轻花叶,小叶尖脉间花叶,叶尖扭曲,顶叶片卷叶;强株系侵染后产生明显花叶,叶片严重变形,有时叶柄、叶脉坏死、植株矮小。马铃薯卷叶病症状:病株叶片边缘以主脉为中心向上卷曲,严重的卷成圆筒状,病叶呈革质,块茎小而密生,其内维管束变为黑褐色或发生网腐症状。马铃薯纺锤块茎病症状:叶和茎成锐角向上束起,叶片变小,常卷曲,半闭半合,全植株失去润泽的绿色,块茎由圆变为长纺锤形或圆筒形,芽眼突出,有时有纵裂纹。在田间很难根据症状类型确定病毒种类,因为不同品种在外界条件的影响下症状差异很大,而且田间复合侵染较多,症状的变化也很大。

期刊发表网站

  3侵染循环途径

  马铃薯病毒病主要靠块茎一代代传下去,实生种子带毒率很低,但也可成为初侵染来源。病害在田间的传播方式因病毒种类不同而有差异,如PVX在田间是通过汁液接触传播的,如叶子相互摩擦,切刀、农机具等均可传播;PVY则通过蚜虫非持久性传播,蚜虫的传毒率很高;PLRV是以蚜虫持久性传毒,在虫体内经一定的潜育期后,即可传毒,可保持传毒力2周。当年感染的植株往往只有一部分块茎带毒,对已形成的块茎,病毒可能已来不及侵入。

  4影响因素

  一是温度。在马铃薯生长季节,尤其在结薯期遇上高温,会加重马铃薯的病毒病。因为马铃薯适于在冷凉地区和昼夜温差大的环境下生长,温度过高会抑制植株生长和降低其抗病能力。同时,高温有利于传毒媒介(蚜虫等)的繁殖、迁飞和取食活动,有利于病毒迅速侵染和复制,减弱马铃薯自身的抗病性,因而加重了病毒病害的发病程度。二是蚜虫。在田间有带毒植株的情况下,蚜虫发生的迟早和数量与病毒病发生及流行的轻重呈正相关,尤其是田间有翅蚜的数量和迁飞直接影响病毒在田间的传播。三是品种的抗病性。在相同条件下,品种的抗耐病能力不同。此外,栽培和贮藏条件,也影响植株生长和病毒侵染危害的程度[3-4]。

  5综合防治措施

  5.1选用抗病毒的优良品种

  选用抗病毒的优良品种是防治病毒病害最经济有效的途径[5]。由于马铃薯可被多种病毒侵染,难以育成兼抗各种病毒的品种,应根据当地主要病毒病害种类,有针对性地选育抗该种病毒病的品种。在中原二季作和南方二季作地区,采用秋、冬季留种;西南混作区,采用高山留种等措施,对减轻马铃薯病毒病也有一定效果。

  5.2利用茎尖组织脱毒培养技术,生产脱毒种薯

  所有的马铃薯病毒都能通过薯块传播,种薯是生产中大多数马铃薯病毒病害的最初侵染来源,因此采用脱毒种薯是目前防治马铃薯病毒病害的最先进、最有效的途径。一是建立健全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体系。马铃薯种薯生产采用块茎繁殖,其繁殖系数低,生产速度较慢,而且在繁殖过程中很容易受到病毒病和其他真菌、细菌病的再侵染。因此,目前我国东北、西北、内蒙古、西南等高海拔、高纬度地区,以县为单位普遍建立了4级脱毒种薯繁育体系,即网室生产原原种—原种场生产原种—种薯生产基地生产一级种薯和二级种薯。二是加强脱毒种薯生产田的栽培管理,防治病毒再侵染。选择气候冷凉、地势开阔、有水源、交通方便的地方作种薯生产田,周围至少500~600 m内不能有马铃薯一(下转第195页)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zuowushengchanlw/13840.html


上一篇:论文可靠吗提高核桃抗冻保墒的对策
下一篇:农业期刊发表防治玉米瘤黑粉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