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饲料生产管理影响饲料品质的因素

发布时间:2020-01-03   |  所属分类:作物生产: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优良的饲料品质是饲料企业持续发展的基本要素,随着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的意识增强,对饲料产品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文章通过综述现代优良饲料产品必备的条件及影响饲料产品的关键因素,并说明产品品质与动物生产、环境的关系,以期为饲料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做出参考。

饲料生产管理影响饲料品质的因素

  关键词:适口性;配方精准;生产工艺;安全性;环境保护

  优良的饲料品质是饲料企业持续发展的基本要素,高质量的动物日粮是保证养殖业健康发展的前提。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受到消费者重视,饲料生产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而做出相应的改变[1]。在生产相关产品时,饲料企业应当注重产品品质的提高,从产品设计、产品生产及产品应用等几个方面优化产品品质,并提升市场竞争力。文章旨在综述饲料品质的要素,列出影响饲料品质的因素及饲料品质在应用时的重要意义,以期为新时代饲料行业发展提供参考。

  1优良饲料产品的必备要素

  1.1适口性

  饲料适口性的好坏直接影响动物采食量。一般而言,在摄入日粮满足动物基本代谢需求后,采食量越高,动物料肉比等相关指标经济性越强[2]。饲料企业必须提升满足养殖端的需求,对饲料适口性做出相应的优化方案。影响饲料产品适口性的因素包括:抗营养因子、饲料中脂类物质氧化变质、特殊饲料原料浓度过高产生异味、原料加工与混合是否合理、营养均衡等[3]。

  1.2高效性

  影响饲料产品的性能的主要因素包括生产工艺与使用动物的一致性。原料选择满足动物特异性需求,可以提升动物饲料消化利用率,满足动物高水平生产的营养需要及应对养殖低迷时期减少饲料成本等方面。不同动物及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不一致,对饲料原料消化利用率不一致,饲料原料粉碎粒度要求也不完全一样,生产过程中必须根据动物种类、日龄及其生理特性设计配方,选择原料,制定相应的生产工艺。不同的养殖端对饲料性能的要求不一致,在养殖终端产品价格低迷时,需要更多地开发低成本同性能的饲料产品;在养殖经济效益较好时,需要考虑同样饲料成本发挥更大的性能或者更高成本饲料带来更高的回报等[4]。

  1.3安全性

  饲料产品安全性包括其对动物机体的安全,动物采食饲料后形成的肉食产品对人体的安全及饲料生产与代谢过程中对环境的安全[5]。农牧业抗生素过度使用是引起抗生素滥用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抗生素滥用会引起细菌耐药性增强,人畜共患疾病增多等涉及人类安全。在饲料生产中应该合法添加相应的原料,确保在动物采食饲料时避免因微生物与重金属超标、饲料添加剂使用不当和滥用抗生素导致对动物机体所造成的危害。同时,饲料产品在动物采食利用后排泄物对环境的危害性也日益受到关注。饲料中过量添加微量元素未经体内吸收排出体外对土壤的结构可造成较大的破坏。Cu和Zn等元素可以抑制和杀灭部分对植物生长有利的细菌,影响植物对其所必需的营养素吸收,进而使土壤所处的生态环境遭到影响[6]。因此,饲料企业应当加强自身责任感,通过优化配方减轻环境保护的压力[7]。

  2影响饲料品质的因素

  2.1配方精准

  精准有效地设计动物日粮配方是提升饲料企业产品品质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饲料产品配方应根据动物种类、生长阶段、生理状态及生长环境等设计,以获得精准的营养水平。保证饲料配方精准高效的基础要素包括:(1)饲料生产所使用的原料必须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对各项原料的营养素含量等指标进行测定;(2)依据动物种类、所处生长阶段、生理状态及生长环境等因素制定不同的营养指标;(3)对新原料或饲料添加剂的使用形成合理的评估体系,充分发挥新原料或饲料添加剂有一定的回报率;(4)对原料的库存、市场价格实时监控,根据原料购入时间合理使用,避免库存时间过长和保证原料采购价格的合理性。饲料配方设计必须做到安全合法、匹配动物生理需求、满足养殖者对产品的要求及安全环保等[8]。

  2.2原料选择合理

  在进行饲料生产时,所购原料必须由质检部门进行检测,以判断其是否存在霉菌和重金属超标及是否符合饲料配方要求等。饲料原料中常见的霉菌毒素包括黄曲霉毒素、呕吐毒素、烟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等,饲料原料中霉菌毒素对动物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生殖系统等有着不同程度的危害,同时在肝、肾等代谢器官受到霉菌毒素损害时极度影响动物养殖的经济效益[9]。饲料卫生标准中对与饲料生产的原料及产品都做出了关于砷、铅、汞等重金属的含量规定,饲料产品中重金属元素超标严重危害动物,且会威胁人类的食品安全。铅元素超标时,会使生物体内代谢过程紊乱,生长发育受阻,严重时可导致死亡[10]。其他重金属元素过量对于动物和其他生命体的影响同样严重[11],因此,原料选择的基础是原料的符合饲料卫生标准。由于饲料原料中抗营养因子的存在,需要严格控制配方中各原料所占比例。目前,对于饲料原料中抗营养因子种类及其用量有不少科学报道进行了总结。饲用大麦含有抗营养因子主要为β-葡聚糖,高粱含有单宁,全脂米糠含有胰蛋白酶抑制因子,豆粕还有胰蛋白酶抑制因子、脲酶、棉三糖等[12]。随着科技的进步,一些早期被认为是抗营养因子的成分现在也作为饲料添加剂用于动物日粮。陈庆菊等[13]认为400mg/kgβ-葡聚糖相比于杆菌肽锌能显著降低断奶仔猪回肠微生物色氨酸脱羧酶和赖氨酸脱羧酶活力,同时还可以提高结肠乳酸杆菌、韦荣球菌、拟杆菌、厚壁菌、毛螺菌等有益菌的相对丰度,降低了有害菌梭状芽孢杆菌的相对丰度。一些添加剂企业针对特定的抗营养因子,开发出不同的酶制剂产品,用以改善原料中抗营养因子影响饲料品质的问题。

  2.3生产工艺

  饲料生产工艺包括原料接收、粉碎、配料、混合、膨化、制粒及产品包装等。饲料产品和动物种类及其生理特性的不同会对饲料生产工艺有不同的要求。饲料粉碎粒度减少可以有效增加营养成分与消化酶接触,但在生产过程中随着饲料粉碎粒度的减小,其能耗也随之上升[14]。饲料产品的粉碎粒度对动物生产性能的影响很大。倪海球等[15]研究了同一配方,玉米不同粉碎粒度对颗粒饲料加工及肥育猪生长性能的影响。该研究选择1.5/2.0、2.0/2.0、2.0/2.5、2.5/2.5、2.5/3.0及3.0/3.0mm孔径的筛片对玉米进粉碎,试验对象为三元杂肥猪。结果表明,随着筛片孔径的增大,粉碎能耗从9.02kW·h/t降低至6.68kW·h/t,粗蛋白质体外消化率随着玉米粉碎粒度增加呈上升趋势,但对肥猪平均日增重和料肉比的影响无显著差异。该试验认为2.5/2.5mm筛片为肥猪饲料生产最佳筛片孔径。黄伟等[16]研究认为,玉米粉碎粒度降低可以改善肥猪日增重和饲料转化率,这可能与酶制剂和其他技术的发展有关。饲料混合均匀度是衡量饲料产品品质的重要指标。饲料中各种原料在配方中所占比例参差不齐,若混合不均匀,特别是微量组分的差异就更为显著,必将影响动物生产性能,且易造成中毒事故。我国相关法规要求生产设备混合均匀度变异系数不能超过5%。因此,在生产过程中要适时对产品进行检测以判定产品是否混合均匀。饲料产品膨化与制粒是依赖热加工工艺,使淀粉糊化,蛋白质和抗营养因子变性,提升饲料适口性和消化利用率,但在加工过程中容易引起维生素和酶制剂等添加剂产品活性衰退[17]。程志斌等[18-19]认为在饲料生产过程中,部分原料不适合高温质粒,而部分原料不经过高温处理很难符合饲料卫生标准的要求,因此考察了二次制粒工艺对猪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二次制粒工艺相对于普通一次制粒工艺对猪生长性能有显著提高,且采食二次制粒工艺的饲料的试验猪胰腺组织发育更快。事实上,在市场上预混料的使用并不亚于配合饲料,部分养殖企业考虑到成本问题而偏向于使用预混合饲料,预混合饲料生产工艺相对于其他类别饲料更为简单,以混合均匀为首要目的,之后再由购买者按照推荐配方自行配制配合饲料。

  2.4合理使用

  饲料产品的合理使用是体现饲料产品品质与价值的重要手段。饲料的不合理使用会造成动物营养过剩或者无法满足特定生理需要的现象发生,因此需要正确引导饲料使用者按动物生长需求提供对应日粮。曾泽华[20]提出了如何在市场上用服务手段体现出饲料产品的品质与价值,认为服务人员必须亲临养殖现场,观察动物生长环境,记录养殖者的需求和其他相关信息,综合所有信息后提出相应的饲料使用方案,并反馈信息至饲料公司以断定产品是否需要调整优化。

  3饲料品质对动物生产的影响

  3.1提升适口性与动物生产的关系

  目前,提升饲料适口性的方法包括在饲料中添加调味与诱食物质等。王思宇等[21]利用食品添加剂百里香酚和香芹酚混合物(每kg混合物中含百里香酚与香芹酚各250g)作为饲料添加剂加入仔猪日粮中,试验中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饲喂分别添加30、60、120、240g/t混合物的试验饲粮,饲喂35d。研究结果认为,添加量为240g/t的试验组平均日增质量较对照组有增加的趋势;混合物极显著提高十二指肠的绒毛高度和小肠3个肠段的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并且所有检测肠段的隐窝深度也有所降低,且差异极显著(P<0.01);试验组盲肠乳酸杆菌数较对照组显著提高5.53%(P<0.05)。罗思琳[22]在研究各种抗氧化剂效力的同时也考察了对动物采食量的影响,认为迷迭香提取物清除自由基能力比维生素C强,原花青素、咖啡酸和丁香酸与维生素C抗氧化效力不显著差异,原花青素作为抗氧化剂以0.5%水平加入小鼠日粮可以显著提升采食量与日增重;添加0.3%水平原花青素可以显著提升采食量,但对日增重无显著影响(P>0.05)。李颖平等[23]对比复合抗氧化剂(主要成分为乙氧基喹啉、丁基羟基茴香醚、柠檬酸和磷酸)与维生素E对含3%氧化豆油肉鸡日粮的影响,并观察了对肉鸡生产性能的影响,日粮中分别添加维生素E200IU/kg、复合抗氧化剂100mg/kg、维生素E100IU/kg+复合抗氧化剂50mg/kg,研究结果表明,与其他各组相比,VE组肉鸡生长后期(22~42d)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维生素E+抗氧化剂组对21d岭南黄鸡血浆α-1酸性糖蛋白(AG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维生素E组42d肉鸡血浆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TBARS)水平表现为最高;对照组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油脂氧化组(P<0.05);VE组和抗氧化剂组胸肌滴水损失显著低于油脂氧化组(P<0.05);与其他各组相比,油脂氧化日粮添加VE显著提高胸肌VE含量(P<0.05);在试验条件下,单独添加抗氧化剂和VE降低胸肌滴水损失,但高水平的VE会降低1~42d岭南黄鸡生长后期的生长性能。部分添加剂产品对分解饲料中抗营养因子等有较强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动物采食量。甘露聚糖是植物细胞壁主要成分之一。林金法等[24]研究了和美酵素分解β-甘露聚糖对肉仔鸡生产性能的影响,试验中和美酵素添加比例分别为0.025%、0.05%、0.075%,饲喂42d。研究结果显示,4~6周时,0.025%和0.05%和美酵素可以显著提升仔鸡采食量,0.025%和美酵素可以显著提高肉仔鸡全期的平均日增重和降低料肉比,和美酵素对肉鸡生产性能的改善并不随着添加量增大而效果更好。此外,在饲料中添加的矿物质、维生素、药物、防霉剂等都会影响饲料适口性,添加饲料风味剂可以改善饲料的味道,进而诱导动物进食并提高采食量。

  3.2霉菌毒素对动物生产性能的危害及防治

  动物采食含有霉菌毒素的饲料,短期内毒素在体内可以被肝脏清理并排出体外。但长时间采食含有霉菌毒素的饲料可使毒素在体内蓄积,进而从简单的降低生产性能变成危害动物生命。霉菌毒素的种类繁多,但有研究者认为饲料中霉菌毒素以玉米赤霉烯酮、黄曲霉毒素B1、麦角碱和呕吐毒素较为常见[25-26]。玉米赤霉烯酮危害哺乳动物生殖系统,如养猪业中后备母猪经常出现假性发情和阴户发育不正常,经产母猪子宫脱落和胎衣较为透明等现象。呕吐毒素会使动物采食量降低,严重的可能使动物拒食而引起生产性能下降。黄曲霉毒素不仅具有致癌的危害,还可以引起代谢系统紊乱和导致动物生长受阻,同时还有研究表明其可以降低动物体内T细胞数量和削弱T细胞的自噬功能,极大危害免疫系统[27]。针对霉菌毒素的危害,市场上既有防止霉菌滋生的防霉剂产品,又有降低毒素对机体危害的添加剂。日粮中添加蒙脱石是减轻霉菌毒素问题较为经济的方案,黄雪泉等[28]研究了不同蒙脱石添加水平对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仔猪日粮中分别添加0、0.1%、0.2%和0.3%的蒙脱石散,试验期为35d。研究结果表明,添加蒙脱石散饲粮可明显提高断奶仔猪日增质量,降低料肉比,其中以0.1%蒙脱石散组添加效果最好;相比对照组而言,平均日增质量显著提高,料重比降低15%,腹泻率降低29.7%。霉菌毒素的处理不仅可以用蒙脱石进行物理吸附,还可以用生物降解的方式减轻其对动物的危害。徐辉等[29]利用生物脱霉剂(主要成分为芽孢杆菌、乳酸杆菌、水合硅铝酸盐)对肉鸡日粮中的霉菌毒素进行处理,生物脱霉剂在日粮中的比例分别为0.1%、0.2%、0.3%,并设置空白组,以0.2%含量蒙脱石的日粮为对照组。研究结果认为,生物脱霉剂与空白组、蒙脱石组25~42日龄时日增重差异显著,生物脱霉剂各组体内谷草和谷丙转氨酶含量均低于空白组与对照组,0.2%、0.3%生物脱霉剂组的免疫指数比其他各组显著提高。由于霉菌毒素成因复杂,很难通过单一手段完全降解霉菌毒素的毒性。最常见的办法是在霉菌污染产品中添加多种有效成分组合成的霉菌毒素活性灭活剂来降低毒素的生物活性,同时可减少霉菌毒素对动物的不良作用,改善动物健康状况。

  3.3饲料配方与环保问题

  张俊等[30]研究了长期施用四环素残留猪粪对土壤细菌及抗性基因形成的影响,该研究以没有施加过猪粪的土壤为对照,结果表明,长期施用含四环素药物残留的猪粪,土壤中细菌易形成抗性基因,土壤中四环素残留含量为41.1~61.9μg/kg,并认为四环素抗性基因量与四环素在土壤中残留量有显著的正相关。药物残留对土壤中微生物耐药性的产生有促进作用,但畜禽代谢产生的粪便中矿物质含量过高对环境在其他方面起到破坏作用。巩丽等[31]总结了部分金属元素过量对植物的危害,植物生长环境Fe含量过高可诱发活性氧的产生,植物生长受阻,叶绿素含量降低且植物体内各种酶活性下降,Fe过量还能破坏植物细胞结构与功能,引发铁毒害;Mn过量会引起植物叶片输导组织坏死,抑制蛋白质合成,叶绿素含量下降,光合作用能力下降,Mn对植物叶片的危害更为明显;过量的Cu诱导植物产生大量活性氧,引起膜脂过氧化,细胞膜通透性增强,植物细胞内容物向外渗透可引起植物死亡。土壤中Cu含量过显著降低种子发芽率,部分幼苗根部变黑,抑制植物生长和光合作用下降。饲料中Cu、Fe、Zn、Mn元素在动物日粮中的添加量需要根据动物需求而定。超范围添加会造成畜禽粪便金属元素蓄积,对土壤造成持续伤害,威胁农产品安全。

  3.4工艺对动物生产影响

  调整工艺参数、改善成品糊化度可以改善饲料适口性。饲料成品水分的行业标准为12%,冬季为13%。水分不到11%时,不但会影响适口性,而且还会降低生产效率。掌握好粉碎粒度,饲料过粗会导致饲料利用率下降;过细时饲料适口性下降,时间长有可能造成消化道溃疡,不利于健康。此外,饲料混合均匀系数、膨化处理也是影响适口性因素之一。程宗佳等[32]研究断奶仔猪食用膨化饲料表明,断奶活仔数、断奶质量和窝增质量显著提高,干物质、氮和总能的消化率也有所提高。因此,膨胀饲料比颗粒饲料和粉料具有更高的消化率。膨化处理后的饲粮可改善猪的生长性能,特别是仔猪的日增重和饲料效率,是因为仔猪肠道上皮细胞发育不完善和内源性酶分泌不足,不能很好地消化固体饲料,而膨化后的饲料淀粉糊化更强,物料变软,既可增强饲料的适口性,也可提高动物对饲料的消化。

  4结论

  饲料生产必须注重产品品质及其给养殖端带来的价值。随着现代饲料工业的发展和环保理念提高及对食品安全问题重视程度增加,衡量饲料产品品质好坏不仅仅在于饲料产品能否提高动物生产性能,而同时要关注产品生产过程是否对环境友好,不危害动物机体健康,对食品安全和公共安全没有影响。市场的需求是影响技术更新的重要动力,市场的要求不断增强,更需要从各个角度提升饲料生产的管理水平,为动物养殖业提供优良品质的饲料。

  作者:朱中伟 汪善锋 周明夏 单位:无锡太湖学院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zuowushengchanlw/21100.html


    上一篇:生态养殖技术对水产养殖的作用
    下一篇:绿色水稻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