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创新技术管理 提高蚕种质量

发布时间:2013-11-29   |  所属分类:作物生产: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摘要:通过分析蚕种质量的制约因素,提出加强蚕种生产的技术管理管理,将家蚕微粒子病防治贯穿到蚕种生产的各个环节,全面提高蚕种质量,促进蚕桑产业持续发展。

关键词:蚕种生产 技术管理 质量

作为蚕桑生产源头工程的蚕种生产,由于技术和管理体系不能适应新的生产形势,导致原蚕区家蚕检疫性病害发生,蚕种质量低,生产成本高,进而引起蚕茧生产不稳,蚕农经济损失惨重,直接影响了蚕桑生产快速高效发展。

一、优质蚕种生产的制约因素

1.1 蚕种场与原蚕户没有建立长期的合作机制

近年来由于蚕种场生产成本高涨,利润很低,在桑园建设、蚕具扶持、消毒设施等方面投入有限,同时,在奖励机制方面也没有新举措,导致原蚕区生产稳定性低,种茧育与丝茧育收益开差不十分显著,农户积极性不高,给蚕种场生产优质蚕种带来很大的质量风险。

1.2 蚕种场内部管理落后,激励机制不健全

由于家蚕微粒子病的存在,使蚕种生产存在着很高的风险,加之劳动强度大、付出与收益的不平衡性,导致职工压力重,生产积极性不高,严重制约了技术贯彻及自主创新的能动性,使蚕种生产失去动力。

1.3 蚕种生产技术性强,为提高质量增加了难度

蚕种生产涵盖桑园管理、疫病防治、蚕种催青、收蚁、养蚕、种茧保护、发育调节、发蛾制种、蚕种处理、冷藏保护等诸多环节,每一个环节对技术的要求都非常严格,某一环节技术措施不贯彻到位,就会严重影响蚕种质量,给质量的有效控制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1.4 现有常规技术与生产现状不相适应

目前,栽桑养蚕仍然应用的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技术,在新品种、新技术应用方面革新缓慢,以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得要求,造成繁育系数、卵质等经济质量指标停滞不前。

二、提高蚕种质量的措施

2.1 扶持建设原蚕区,提高生产性能

我省90%左右的一代杂交种都是在原蚕区生产完成的,原蚕区生产性能的优劣直接关系到蚕种质量的高低,建设稳定、巩固的标准化原蚕生产基地,是提高蚕种质量的有效措施。为此,蚕种场应从长远着手,在桑树品种改良、蚕室改造、蚕具革新、消毒设施购置、优良簇具应用等方面进行必要的扶持,在技术培训上进行重点支持,建立起高标准的、稳定的原蚕生产基地。同时,实行\"让利于农\"的价格保护制度,降低市场风险;制定合理的奖励制度,对生产成绩好的农户进行奖励,充分调动农民原蚕饲养积极性,为优质蚕种生产夯实基础。

2.2 加强桑园管理,提高桑叶品质

桑叶是桑蚕的唯一饲料,是蚕儿生长发育的全部营养来源,桑叶质量的优劣,决定蚕儿的体质和造卵数的多少,进而影响到子代的体质。桑园的管理和桑叶的采、运、贮、喂都影响着桑叶的质量。我省90%以上的一代杂交蚕种都是在原蚕区饲育完成的,各地原蚕区基础不尽平衡,在原蚕区工作要树立\"常年抓桑、分季抓蚕\"的宗旨,督促蚕农抓好桑园的各项管理措施,在原蚕区桑园建设上,要加大投入,根据种茧育桑园的要求,在桑叶生长期可在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同时多施用有机肥,氮、磷、钾比例以5:3:4为宜。对原蚕区桑园管理实行奖励机制等,引导和鼓励蚕农抓桑园管理,在桑叶采、运、贮、喂过程中,要做到适龄适熟叶,松装快运,缩短贮藏时间,选除各种不良叶,以提高桑叶营养质量。

2.3 把好饲养技术关,做到良桑饱食

常规技术是经过几十年经验总结出来的,被实践证明为行之有效的养蚕育种技术,也是必须要经常做到的基本技术。从收蚁开始,把握好饲育、消毒,防病、除沙、匀蚕、扩座、眠起处理,气象调节、上簇采茧、发蛾调节及制种等环节的各项技术操作要点,按技术标准,认真抓好、抓实。

2.4 贯彻落实《防微细则》,生产无毒蚕种

家蚕微粒子病是微孢子原虫经食下传染和胚胎传染而使蚕发病的一种毁灭性的传染病,是蚕种生产上的检疫对象。为此,我们始终把防微工作当做蚕种生产的头等大事来抓,根据我场生产实际,制定可操作性强的《防微细则》,坚持不懈地进行综合防治。

2.4.1 加强检验,防止病原扩散

建立完善的检测体系,严格母蛾检验程序和标准,认真淘汰和烧毁有毒蚕种,杜绝胚种传染;认真进行补正检查,进一步淘汰有毒蚕卵;加强预知检查,对各个龄期的迟眠蚕、弱小蚕、病态蚕均严格取样,进行显微镜检验,发现疫病感染者,及时淘汰,为消灭病原,夯实基础。

2.4.2 开展消毒防病,杜绝食下传染

(1)认真抓好蚕前、蚕后消毒工作。对蚕室、蚕具以及周围环境进行彻底打扫、清洗,然后用1%的有效氯漂粉精进行喷洒消毒,杀灭病原微生物。

(2)实行桑叶全程消毒工作。从收蚁开始,对采回的桑叶用0.3%的有效氯溶液进行消毒,小蚕用叶实行浸渍消毒,大蚕用叶可以实行喷洒消毒,喷洒消毒时要喷匀、喷到。

(3)重视蚕期消毒工作。养蚕期间,定期对蚕室、周围环境进行药物消毒,进出贮桑室和蚕室坚持换鞋、洗手制度,蚕座天天用防病一号或新鲜石灰粉消毒,努力为蚕儿营造一个干净、整洁的无毒环境。

2.5 严格杀蛾时间,提高蚕种孵化率

规范制种期管理,根据不同用种时间,严格控制杀蛾时间。一般地,越年种杀蛾时间为投蛾后12小时,冷浸种为投蛾后10小时,即浸种为投蛾后8小时。杜绝延后杀蛾时间,以致造成卵龄开差过大,胚子老嫩不一致,最终导致孵化率偏低。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zuowushengchanlw/5250.html


上一篇:浅谈植物在花卉立体装饰中的使用
下一篇:关于节水灌溉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