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教委要求高校鼓励毕业生到西部建功立业
2014年,北京高校毕业生23万人。近日,北京市教委发文,要求在京各高校设立奖励资金,鼓励毕业生到西部基层建功立业。
按照文件要求,北京各高校要设立奖励资金,落实好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等政策。做好“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特设岗位计划”“社会养老服务事业特设岗位计划”和“毕业生到村任职”等基层就业项目,做好毕业生到海外担任汉语教师志愿者、重大科研项目聘用高校毕业生担任科研助理等专项工作。同时鼓励更多大学生应征入伍。
据了解,今年在京高校毕业生人数为23万人,同比增长0.1万人,其中,北京生源高校毕业生8.1万人,同比减少0.3万人。北京市市属用人单位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需求10.3万人,同比增加0.5万人。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主要矛盾仍是供需结构性矛盾。文史经管类供过于求,理工农医类供不应求,实用技术型人才短缺的问题仍然存在,毕业生能力与用人单位的需求不尽匹配的现象仍旧比较明显。
教育教学职称论文发表:
关键词:教育评职论文发表,期刊杂志网,人文教育,英语教学,实践
1大学英语教学与人文教育
语言有着多向度的功能。它不仅是人们认识世界,进行思维,表情达意,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载体和工具,它还有多重内涵,具有文化、审美、心理等意义。每个民族的语言都反映着自身历史文化发展的脉络,蕴藏着该民族对生活本真的思索,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特定的意识形态。
语言的多维度决定了我们大学英语教育的多重目标与任务。不仅要学习英语知识,锻炼与英语国家人们的交际能力,同时还要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了解、体察、反思表层语言结构下的深层文化和思想观点,从而培养学生宽阔的文化视野,对人生百态的洞察力,形成独立宽厚的人格,形成对家、国、世界的责任感。这就是英语教学的人文性。然而,在功利主义的冲击下,大学校园市场精神泛滥。不少学生在一、二年级就开始逃课,做兼职。所谓的兼职与专业毫无关联,大都是发传单,销售,淘宝。
有些甚至声称自己大学里几乎没上过几节课。这些都使”阳春白雪”的人文精神远离校园。英语教学也在劫难逃。英语教学的人文性由于其历时长期性、作用隐蔽性的特点逐渐被英语教学的工具性替代。为了达到用人单位对外语应用能力的片面要求,学生只为应付四六级考试而在短时间内速记单词,短语,句型,并不重视平时课堂的点滴积累,更忽略各种真实生活材料及文学材料的阅读。
对课文的理解则局限与语言语法知识点,对课文中蕴藏的深意和文化差异并不深究。教师在对教材的处理上也存在着重语言知识轻课文思想的倾向。对文本背后的文化价值不作到位的发掘,一语带过甚至忽略不计的现象比比皆是。本应是培育学生人文素养的厚土的英语学科却沦为了工具性的辅助学科。笔者从事英语教学六年,深感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虽巩固,但言语乏味,思想单薄,写出的文章也都是四六级式的三段论,看似中规中矩,实则文辞干瘪,观点陈旧。谈起理想、信念更是茫然不知。
这样的状况令人堪忧。当下我们都提倡要人们“活得有尊严”。这个“有尊严”绝不仅仅囿于物质层面的享受,更重要的是对于丰富的精神生活的渴求。英语教学可以通过教师对目的语国家传统文化思想的深人阐释,使西方文化中闪耀着人性光辉的篇章传递到学生的心灵,赋予人生以意义,让他们不再感到人生的虚无。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英语教学的人文性是不可或缺的,加强大学英语教学的人文教育已势在必行。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article/712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