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欲摆脱对中国政府采购的依赖

发布时间:2014-08-01  | 浏览:

  1998年,比尔·盖茨和股神巴菲特的一段对话,被中国人经常翻出来作为爱国主义的绝佳教材。当时盖茨说,“中国人不愿意为软件付钱。如果他们想偷软件的话,那么我想让他们偷我们的,他们会因此上瘾,这样在接下来的十年里,我们就能想办法让他们付钱。”

  整整十年以后,微软对盗版用户推送黑屏补丁,结合当时对番茄花园案主犯洪磊的查处,尽管IT业界评价比较公允,普通民众却把微软此举跟霸权主义结合起来,并且酝酿了反微软和反美的情绪。

  回到90年代,微软最重视的东亚市场是日本。1995年微软发布Windows 95时,在东京的著名电器城秋叶原,粉丝彻夜排队,电视台卫星直播,可谓盛况空前。十几年后,因为Surface平板电脑选择了中国——而非日本——和美国同步首发。大钟寺旁边的苏宁电器取代了秋叶原,吸引了亚洲的目光。

  长期以来,微软对东亚语言的测试版都是选择日文版。因为中日韩三国的文字具有类似的编码规则,所以测试版一直都是先发布日文版,然后再翻译成中文和韩文。自从Windows 7开始微软改变了这一惯例,中文(中国)成为微软默认发布测试版的几种语言之一。自那以后,微软逐步明确自己对中国市场的重视。

  而昨天举行的微软Windows Phone 8.1发布会,标志着微软对中国消费者的示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层次。微软推出了只对中国大陆市场有效的产品——微软小娜,这是语音助手Cortana的中文本地化版本,甚至连她的样子也发生了变化:全球范围内都是来自游戏《光晕》当中的光环,在中国却变成了一个安着两只小眼睛的小面团。微软不止一次的重复表示,小娜的角色以及所蕴含的功能,是专门为中国大陆用户设计的,只有把地区设置调成中国,才能够激活,就连美国本土都享受不到这种待遇。

  中国固然是Windows+Office解决方案在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国家,但是中国也是Windows+Office盗版率最高的国家,更是Windows XP退役之后保有量最高的国家。因为Windows XP在中国是一个太过于成功的系统,以至于在大多数消费者领域,甚至是企业级应用领域当中,XP都将继续存在,甚至于存在很多年。只要XP一天不退,微软的新产品就一天卖不出去。在推动XP退役以及增强正版化方面,比中国政府或者其他任何人都更着急的是微软本身。

  相比普通消费者——从全国范围看,不少人还在通过网吧或家里十几年的老电脑,苟延残喘的继续运行XP,他们对于正版软件以及硬件的需求也绝对不可能高到哪里去——大客户是微软最乐意看到,也最欢迎的客户群,而这当中最大的自然是政府。如果说盖茨找到了让中国人付账的方式,那大概就是政府和国企、央企采购了。

  与政府搞好关系,应该是跨国公司在中国能够正常运转业务的重要一环,谷歌退出中国成为众人的前车之鉴。微软显然认为,因为意识形态问题而放弃一个拥有13亿人口,其中半数人口上网的巨大市场,是不值得的。在所有的大型跨国IT企业当中,微软一直被认为是政府关系处理的典范。微软长期以来为中国政府各级部门采购和政府上网业务,供应基础软件,操作系统,办公软件,服务器和整体解决方案。微软也是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供应商之一,有了它,联想和源讯另外两个IT供应商才能够正常开展业务。我们也在北京奥运的开幕式上,看到了某块大屏幕显示蓝屏死机画面的尴尬场景。

  然而就算是这样小心行得万年船的微软,在最近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有关部门因为“接到举报”对微软发起突击的反垄断检查,理由是微软的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在中国涉嫌垄断。这种众人皆知的事情,怎么如今又被拿出来打脸?一个无法绕开的猜想,就是斯诺登事件和美国官方指责中国入侵美国企业,导致中国对美进行反制措施。在银行等国计民生领域,尽管能力不足,有关部门已经开始“退出IOE”的行动。

  这对于微软的影响是深远的。尽管微软可能早已意识到了,在中国仅仅依靠于政府做生意,会使微软的业务遭遇一夕之间被完全毁灭的重大风险,但他们的消费者市场分支过于羸弱而难以及时转身。接受反垄断调查这一事件本身,恰好就是一个明白无误地证明。

  减少对大企业客户,尤其是政府,国企,央企客户的依赖,避免把自己的命运捆绑在国家的政治风向上,这才是微软转向对消费者示好的真实意图。只是,就现在Windows 8,Surface和Windows Phone悲剧般的占有率而言,这条路在中国,恐怕不是一般的难走。

  网络科技职称论文发表范文:计算机网络论文发表简述计算机设计制图教学改革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article/7817.html


    上一篇:未来富人是否会更富有?
    下一篇:甲午战争,中国非败于战而是败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