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风烛残年的没落贵族
索尼新款智能手机亮相,除了超长待机的电池性能和与索尼游戏机PlayStation 4的充分结合,其余乏善可陈。新出的两款智能手表:SmartBand Talk和SmartWatch 3,连产品的品牌名字都寡淡无味。虽然不难看出索尼在智能移动设备终端的挣扎和努力,但是市场是检验产品的唯一标准。其缺乏惊喜的亮相,在如今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里,用户一眼不爱,产品便寿终正寝。
以索尼为代表的日本科技公司的通病有:
1.创新匮乏,守着品牌老本过活,索尼在PS后已经十几年没有叫得响的“引导潮流式创新”产品
2.管理古板,典型的日本企业管理,下属听命于“独裁”式CEO,领导方向错误整个企业就很难翻身
3.技术封闭,执着于闭门造车的标准不肯与快速发展的世界接轨,坚持多年的标准一旦被抛弃沉没成本巨大
4.大企业病,注重绩效考核,形成各自为战的子公司,臃肿的企业形态,过长而缺乏核心的产品线
5.企业文化封闭,本土外的市场本地化都不好,空降的日本干部玩不转本地营销
6.外部因素,日本国运不济,受日本经济衰退、日元波动等因素影响
索尼在数字时代转型迟缓 过去的辉煌成为创新的障碍
2008财年,索尼亏损29亿美元,2009年亏损4.41亿美元,2010以及2011财年,亏损数额分别达到32亿美元和56亿美元。如今,索尼市值已经由2000年的最高值1250亿美元下降到170亿美元,下降速度惊人。2012年4月1日,平井一夫出任索尼集团总裁兼CEO并明确转型目标,但索尼颓势已定,回天无力。
在过去十年里,索尼从未停止对互联网的关注,但是尾大不掉的它最终还是错失了借助互联网崛起的机会。由于索尼的产品线太长,从耳机、医疗打印机及3D电影的生产设备,到家用录像机、电视机和相机、手机等个人电子产品,有2000多款产品。这些产品之间毫不相干,难以形成优势互补。更糟的是,在众多产品中,索尼缺乏真正有竞争力的核心产品。正如一些从索尼辞职的技术人员所说,“已经不知道索尼到底是什么公司了”。
2014年 2月,索尼宣布出售PC业务,同时宣布将针对电视业务采取一系列降低成本的举措。一家技术至上的企业,如今却沦落到要以金融业为企业盈利支撑,对于这一横跨娱乐、电子、金融、信息技术等诸多行业的大型跨国集团而言,索尼的没落难免让人惋惜,但这是产业变化的基本规律,即便这十年索尼仍在增长,索尼也可能难逃另外一个诺基亚的命运。
核心经济评职论文发表范文:金融论文发表期刊浅谈对资金流动性的认识与疏导。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article/803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