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电影文学之电影《南京!南京!》独特的形象视角(2)

发布时间:2015-05-13   |  所属分类:表演: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英雄主义,是指人所具有的不愿平庸无闻地生活和工作,喜爱做出惊世之举的一种精神风貌和意志品质。英雄主义是很多西方社会的精神文化特征。美国主流文化当中最具有感染力的题材,莫过于把一个卑微的小人物,通过一系列的故事,最终变成一个伟大的平民英雄,这是很多经典电影的共同路数。例如《阿甘正传》、《肖申克的救赎》等。

  虽然《南京》中没有塑造出一个真正的他者——“美国士兵”,但电影在塑造主要人物时不可置否地加入了美国英雄主义元素,并对这一价值观进行大量描写和肯定。除了最着重笔墨描写的角川正雄——一个“会讲英语”、“在教会学校教过书”、受过西方文明熏陶的日本兵,还有很多类似的桥段:陆剑雄用自己的身体挡住日本大规模屠杀的子弹,保护了小豆子;妓女小江为了保护难民营主动站出来当慰安妇;姜淑云不顾自身危险救同胞。

  在国内,人们对《南京》褒贬不一,但其在国外市场却饱受好评,一举夺得包括第57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贝壳奖在内的十几项大奖。不仅《南京》因“英雄主义”受益,还有一些华语电影也是如此。例如《十月围城》、《金陵十三钗》中都塑造了大量的平民英雄形象。

  当下,西方掌握着文化霸权。随着中国经济在全球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中国文化的国际化和市场化也成为了当下紧迫的课题。中国导演为了获得西方主流媒体认同,提高中国电影的国际地位,必须使影片表达的价值观得到全球电影观众的认同。另一方面,美国在国家实力对比中的霸权地位不利于国家形象的塑造,所以美国社会宣扬人道主义和和平主义反战观念,《南京》的人物塑造聪明讨巧地选择了这种现代美国人最愿意接受的对战争的解释。

  然而,当我们以别人的价值标准来处理自己的民族情感时,只能说明我们强烈的渴望别人的认可,导致民族盲目宽容,践踏了历史的真相。一个日本士兵的自责和人性的体现是不能与中国人所遭受的苦难分庭抗礼的,也不可能替代整个侵华日军对中华民族的伤害。

  五、 结语

  总而言之,中国人对战争的伤痛记忆挥之不去,传统的抗日电影对日本的异域形象的妖魔化是对他者形象的误读。但是《南京》对异国形象“西方式的美化”也是脱离历史事实的。无论如何,抛弃偏见,贴近历史真相,正视他者形象应该是传媒话语在未来应该做的努力。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biaoyanlw/14221.html


上一篇:价格歌曲演唱中意境情感的运用
下一篇:艺苑之分析中国当代舞剧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