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电影山楂树之恋德语字幕翻译

发布时间:2020-04-06   |  所属分类:表演: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当前,电影字幕翻译研究已经成为研究热点,优秀的国产电影自然也离不开高质量的字幕翻译。本文将以根植于东方智慧的生态翻译学为理论依据,以三维转换方法为指导,从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对电影《山楂树之恋》德语字幕翻译策略进行探讨,期待为出口国产影片小语种字幕翻译提供一定借鉴。

电影山楂树之恋德语字幕翻译

  关键词:字幕翻译;三维转换;德语;山楂树之恋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文化也开始逐渐走向世界。近年来,中国增大了电影在海外的推广力度。尤其是2019年底国产动画《哪吒之魔童降世》《白蛇:缘起》入选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的初选名单,中国电影“走出去”再次成为热点话题。电影字幕翻译成为已成为传播本土文化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受到翻译界的重视。然而以往的字幕翻译研究主要集中于国外影视作品的汉译研究,对出口国产影片的小语种字幕翻译更是少之又少,其研究范围还亟待扩大。2011年,电影《山楂树之恋》上映后,海内外观众好评如潮,该片曾入围柏林国际电影节水晶熊和香港金像奖最佳亚洲电影,还被翻译成多个语种。本文主要探讨的是这部电影的德语版,将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维度来分析这部电影字幕翻译的可行之处。

  一、生态翻译学概述

  自20世纪下半叶开始,翻译理论研究范围就开始不断扩大,不拘于单一学科,而是开启了多学科结合研究的新局面。胡庚申教授于2001年提出了生态翻译学,这一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有机结合的学科就在世纪之交登上了国际翻译理论研究的舞台。生态翻译学主要研究译者与翻译环境之间的关系,其核心理论基础主要有三个:其一是生态整体主义。翻译是一个整合一体、和谐统一的系统,任何一种生态行为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胡庚申2013,S80)。第二就是东方生态智慧,包括“天人合一”“中庸之道”“以人为本”“整体综合”等古代生态智慧。第三就是“适应/选择”理论。译者需要对翻译生态环境加以适应的同时,又需要以翻译生态环境的“身份”事实对译文的选择。(胡庚申2013,S86)生态翻译学的翻译方法有多种,具体落实在“三维转换”,即在“多维度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翻译原则之下,相对地集中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转换。

  二、《山楂树之恋》的语言特点

  《山楂树之恋》是一部以爱情为题材的电影,讲述了静秋、老三之间相识、相恋,最后天人永隔的故事。和张艺谋以往的商业大制作相比,《山楂树之恋》只是一部情节简单、叙事舒缓的爱情片,不追求商业价值和高票房,只传递那个特定年代的淳朴的风土人情。为了实现文化的传播,该电影的语言充满了时代特点。首先是电影背景发生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很多场景和对白都和当时的整治大环境有很大联系。首先从词汇角度来看,有很多那个年代的文化负载词,例如毛主席“开门办学”号召(KlassenzimmeraufdemFeld),贫下中农(diearmenBauern)。其次从句子层面上来说,这部电影还引用了大量的毛主席语录。例如“要发扬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光荣传统”(KeineeinzigeNadeldarfdenBauernweggenommenwerden),对不熟悉中国文化的外国观众而言还是不知所云。另外电影中还引用了很多中国古典的诗词歌赋。如何能够克服这些文化隔阂,使译文适应翻译生态环境,达到较高的整合适应选择度,对译者而言也是一个挑战。

  三、《山楂树之恋》德语字幕的三维转换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三维转换”可以概括为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转换。语言维转换包括词义、句意等语言表达的转换,文化维转换则指原文文化内涵的传递,而交际维转换则指译文体现原文的交际意图。译文只有在这三方面都做到了相应的转换,才能使之在新的生态环境中经受住考验并得以长存。

  (一)语言维的适应性转换

  从语言结构上看,中文没有词性变化,被称为“孤立语”(IsolierendeSprache),德语属于“屈折语”(Flek-tierendeSprache),是词形变化异常活跃的语言。中文重“意合”,其特点是形态无常,句子较松散。而德语重“形合”,语态、时态等语法以句子的动词为核心,形成动词的配价和句子的框型结构。但由于中文和德语语言逻辑有差异,译者在翻译的时候就需要充分“适应”这一差异。例1:原文:到齐了我们就走吧。译文:Wennwirvollzähligsind,könnenwirgehen.从这个例子中很容易看出中文和德语句子逻辑的差别。德语中有很明显的时间连词Wenn,表示某事一完成后,行为紧接着即将发生。这种显化逻辑顺序,让译文摆脱了汉语的松散,还原了德语的严谨。例2:原文:这次谈话之后,老三一连几天都没有露面。译文:NachdiesemGesprächmitJingtauchteSuneinigeTagenichtmehrauf.这段话的译文当中有一个很明显的可分动词auftauchen,表示“出现,露面”。作为变位动词使用时,可分动词拆分使用,词干“tauchen”置于变位动词的位置,可分前缀“auf置于句尾。可分动词是一种典型的德语“框型结构”。译者在句子长短适中时依照德语语法规则选择了可分动词,适应了译文的表达习惯。但当句子较长时,会给阅读造成困难,这时还可以根据字幕行数恰当使用“破框结构”。

  (二)文化维的适应性转换

  例1原文:供销社译文:Landwirtschaftsgenossen-schaft供销社全称是供销合作社,是指为满足农村生产和生活需要而设立的销售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和收购农产品、副业产品的商业机构。德语中没有这个概念,所以用了两个名词“Landwirtschaft(农业)”和“Genossenschaft(合作社)”构成的复合词来解释词意。这样一来可以尽可能消除目的语观众的理解障碍,使得观众可以理解这个机构的职责范围,适应了译入语的生态环境。例2:原文:记住,要发扬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光荣传统。译文:Denktdran:KeineeinzigeNadeldarfdenBauernweggenommenwerden.这句话出自毛主席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意思是告诫大家要遵从党的纪律,不能拿老百姓的一丁点儿财物。在这里译者不仅将这句话直译了出来,还加了个提示语“Denktdaran”,让观众清楚明白这是句引言。这样不仅使源语的文化特色在译文中保留了下来,也让译语读者产生了区别于自己本国语言文化的陌生感。例3:原文: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译文:EinFreundausderFernebringtdiefernenLändernäher.这句话出自唐朝诗人王勃的《杜少府之任蜀州》。形容四海之内皆有自己的知己和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感觉象邻居一样近。中国的诗词负载着浓厚的中国特色文化,如果不加变通就直译出去,只能传递出字面含义,而丢失掉文化本身的内涵。译者在此用了意译,“我的朋友虽然来自远方,但我们之间深厚的情谊似乎让两国之间的距离都拉近了”。这样一来让德国观众对真正友情可以超越距离这层文化内涵一目了然。此外,意译还减少了译文的字符长度,使之和中国字幕字符长度达到高度一致。

  (三)交际维的适应性转换

  翻译的目的是交际,而交际是双方面的,不仅仅受原文的限制,还有受译文读者的反应所影响。因此,要以译文读者在其认知范围内能有效理解和吸收外域文化作为翻译的最终目的,就要采用合适的翻译原则和方法,在文化语言形式和文化内在含以上做出适当的取舍。(李建军2010,S134)电影中出现了很多隐晦,含有特殊文化含义的表达,如若处理不当则会影响交际意图的传达。例1:原文:你是找到组织了吧?译文:DuhasteinenFreund,oder?例2:原文:一年的转正期是个考验。希望你不要辜负组织对你的信任。译文:DieeinjährigeProbezeitisteinTest.Ichhoffe,duwirstdieParteinichtenttäuschen.例1和例2的“组织”明显有不同的含义。第一句是静秋的好朋友魏红察觉到静秋谈恋爱了对她的调侃。这里的“组织”就是指静秋的“男朋友”,因为6,70年代的中国人保守传统,表达情感比较含蓄。而例2里的“组织”很明显也并非其他机构,为了显得委婉,以及体现新的阶级与时俱进的精神,采用新的表达,用“组织”来代替对“党”的称呼。此语境下绝对不能把“组织”译为“Organisation(机构,团体)”。因为在国外充斥着各种类型公立的私立的机构和团体,他们的成立和办事往往都有着很强的随意性和散漫性,与中国共产党完全是两个概念。这种字对字直译的方法会让外国观众对这个政治词汇的认识产生偏离,导致严重的政治误解。“组织”这个词汇在电影不同的场景和语境下有着不同的含义,译者根据交际目的灵活地翻译出它的实际含义。例3:原文:咱们学校走资派又不止一个,凭什么天天骂你妈妈?净欺负老实人。译文:EsgibtnichtnureinenKapitalisteninunsererSchule.WarumbeschimpfendiedeineMutterimmerzu?SietyrannisierenimmernurdieSchwachen.这段对话发生在静秋的朋友魏红和静秋目睹到母亲在学校被欺负的场景。这里的“老实人”并不单单是指“诚实的人”,而是指地位较为弱势的人。在这个语境下特指家庭背景有政治污点的人群。所以在这里译者没有简单的翻译成“Ehrlichen”,而是把这句话隐藏的政治歧视表达了出来。从交际维这个角度来说,译者考虑到交际目的,把隐含的信息翻译了出来,也适应了目的语的翻译生态环境。

  四、结语

  “三维转换”是生态翻译学的翻译方法,也是判断译文是否达到较高“整合适应选择度”的重要评判标准。再对电影《山楂树之恋》的德语字幕进行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方面的分析之后可以看出,该字幕在很大程度上遵循了“多维度选择性适应”的原则。译文符合德文表达习惯,向目的语观众展现了电影剧情和纯真的情感。与其他翻译方法和策略相比,“三维转换”方法更为灵活多变,它指明了在翻译中应该把握的方向和原则的同时,并没有让译者受到过多规则的桎梏。国家电影“走出去”重点工程已经开始实施,我们在提高国产电影外语字幕的质量和水平的同时,还需要拓宽多语种字幕翻译渠道,让更多外国观众接受喜爱国产电影,让更多的国产电影能够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2]胡庚申.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诊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3]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中国翻译,2011(2):5-9.

  [4]李建军.文化翻译论[M].复旦: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杨斯涵 单位:大连外国语大学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biaoyanlw/21437.html


    上一篇:影视剧中女性艺术形象
    下一篇:二胡演奏的语言性和模仿性特征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