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应用现状和成功实践

发布时间:2016-03-01   |  所属分类:财会: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这篇管理会计论文发表了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应用现状和成功实践,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很多企业越来越重视管理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建设,还出现了一小批将信息化应用于管理会计各大方法,成功整合、改造和建设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优秀企业。
 

管理会计论文

关键词:管理会计论文,会计信息化论文

管理会计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在管理会计领域中的运用,更准确地讲,是指面向管理会计的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运用,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体而言,现阶段我国企业对管理会计信息化的认识和应用还十分有限,即使在应用最广泛的预算管理领域,对信息系统的应用也只占少数。

我国企业对于管理会计信息化的运用,是从单一领域的实践开始的。对于管理会计的某一领域,比如全面预算、成本管理等,中国企业都不乏运用得比较成功的案例;而对于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整体建设,成功的案例则凤毛麟角。

作为一直深耕管理会计领域的专业机构,元年诺亚舟见证了中国企业管理会计信息化在近十几年以来的发展轨迹。根据我们在管理会计信息化领域的咨询和实施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对中国企业在管理会计信息化的现状,以及管理会计各领域的成功经验做一些总结,希望对更多的中国企业开展管理会计信息化有所帮助。

一、预算管理信息化

随着预算管理在企业管理活动中的地位愈发重要,对预算管理信息化的要求也在过去20年中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发展,从最初的基于文档、Excel表格等文件型数据库发展到基于专业性应用软件的信息系统。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也使得处理复杂的预算编制、过程监控和预算分析成为可能。

但总体来说,预算管理信息系统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还不够普遍。在元年诺亚舟与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于2013年共同进行的一次针对大型国有企业的调研中,仅有4成企业实现了预算管理信息化。而基于大型国有企业在我国企业预算管理推行中的领先地位,倘若将这一调研范围放大到所有中国企业,相信这一数值还会有较大下降。

预算管理信息化工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ERP中的预算模块;(2)专业的预算管理软件;(3)企业自行研发的预算软件。而随着预算在企业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独立的专业化预算管理软件逐渐成为应用的主流,而且在已有的实践中,对于强化企业管控和实现企业战略落地皆发挥了较大作用。

譬如神东煤炭,该公司于2009年实现了体系完整、内容全面的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一家组织架构十分庞杂、数据量巨大、管理维度较多的大型企业,信息化平台的应用可谓是全面预算管理实现落地的必要条件。神东煤炭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的整体架构详见图1。

神东煤炭所应用的预算信息化,以多维度预算模型体现业务特点。通过多维信息系统,神东在组织、管理、业务、成本费用等方面的关键要素得到了充分体现,令多维的数据挖掘具备了坚实的基础。通过系统中的多维预算模型,神东的预算内容更加精细,分析角度更加丰富,又为日常管控和经验决策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持。

神东还通过预算信息系统以图形化创建业务规则,令管理人员可轻松构建业务和财务一体化的预算模型。同时,可根据实际业务的变化,在系统中灵活地对预算进行调整和追加,并建立和完善预算外事项的审批权限和流程,区分固定预算和弹性预算的不同处理方式。

而以上种种,如果不是借助信息化手段,对于类似神东煤炭这样规模巨大、组织复杂的企业,基本是不可能完成的。

从神东的全面预算做法可以看出,一般大型企业集团搭建全面预算系统,需要满足几个条件:(1)与企业集团业务复杂的特点相适应,全面预算模型应该能够实现多维度的数据挖掘和分析;(2)搭建的全面预算系统应该是可以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的;(3)全面预算系统应该是具有灵活性的,可以方便根据内部业务和外界环境的变化进行调整。

另外,全面预算系统还应该和企业原有的信息化系统实现无缝对接,这个原则也适用于后文的其他管理会计信息化系统。

二、成本管理信息化

随着生产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以及产品种类越来越复杂,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往往不易也不可能实现对各个环节的最优成本控制。而基于计算机技术的信息系统可以给企业提供一个能协调、计划、监控和管理企业各类成本发生的全面集成化系统,是中国企业由传统成本管理迈向精益成本管理的必然选择。

然而,与信息化对成本管理的巨大推动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目前,在中国企业成本管理的应用领域,信息化的实施效果却不甚理想,特别是在标准成本法、计划成本法等领域,以ERP系统中的一个功能为主流的信息化应用大多是不成功的。但在以独立的专业化信息系统为主流的作业成本管理领域,信息化的实施对于推动这方面的应用所产生的作用已经得到显现。譬如中外运久凌引入的作业成本法就取得了成功。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caihuilw/17114.html


上一篇:会计师论文新时期成本会计的发展探讨
下一篇:会计论文发表对完善我国企业会计法律制度体系建设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