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改造项目规划与概念性方案设计(2)
传统的居住区设计,封闭式的通用手法使住宅小区沦落为“城市孤岛”,而开放式自由街区强调街区文化与住宅和环境相融合,是一种协调了住区与城市,居住与生活的设计理念。通过运用“开放式自由街区”的住宅理念,通过景观水系和建筑小品的巧妙布局,把各地块之间及地块与城市外的交通联系起来,将各组团整合统一,人们在约束中获得自由。
②三度空间——多元的生活空间形式
当代住区中普遍存在着人际冷漠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设计入手尽可能为居住者提供亲和力的交往空间。本方案通过中央水景串联各地块,形成多功能景观带作为文化轴线,并沿岸形成开放的公共空间,在组团中心适当放开,成为区域性的核心空间,不同层次的空间相互融合营造出丰富立体的“三度空间”。
③反璞归真——建筑空间的理性回归
建筑布局在整体上呈围而不堵的形态,每个地块拥有自己的中心绿地,设计手法简洁大度,点线结合,形成有序丰富的趣味空间肌理。小区内功能分区明确,秩序井然,水景绿化园林空间中细腻的手法和小巧的尺度,丰富了设计的层次,并把建筑群体结合为有机的整体。
④多种可能——经济实用的户型设计
方案为城市中坚群体考虑,为其度身打造经济实用的多种房型。商品房以100-130平方米的户型为主,安置房以90平方米左右的户型为主,结合90平方米以下、130平方米以上的户型,满足不同品位人士的需求,在多样化的生活方式下力求户型的设计具有多种可能性,在不乏时尚品质的同时,使住户可以从容享受生活的惬意,用贴身的尺度轻松玩转生活创意空间。
4空间结构
(1)“两心”——生态绿化核心,位于社区B、C地块各自的中心,作为各自地块的核心区域及景观中心,是规划设计的骨干;
(2)“一带”——将两核心串联包围,形成南北向的一条“带形”水景,将各地块有机串联,形成整合统一的社区形象;
(3)“四区”——各居住组团相对完善,形成各自居住空间及景观中心,由水系串联成整体。
5道路交通
在小区内的交通设计上,基本采用了“外环车行,环内步行”的人车分流方式,强调舒适的步行环境,减少车行交通对居住的干扰。
5.1出入口
一期B地块主出入口设在地块西侧的永业路上,正对龙凤呈祥广场和会所,渲染了优质社区形象,反映社区文化氛围,便于一期销售和宣传。主要的车行出入口开向北侧涂山路并与C地块的车行出入口互应,且错开一定距离,减少相互之间的交通影响;C地块的主出入口与也设在永业路上,沿永业路设沿街商铺,形成街景的延续,并和对面未来的商业建筑一起打造成商业街;A地块在永业路设主出入口,次入口设在宏业路上;D地块主入口设在雪华山西路上,次入口设在胜利东路上;每个地块至少保证两个以上出入口,形成便捷的交通网络体系。
5.2动态交通
车行道宽7米,呈环路或半环形连接各出入口。环内交通以步行为主,紧急通行消防车。小区绿地以步行道连接各住宅组团,在步行交通主轴线上通过开放空间、铺装、绿化以及水景小品等的处理强化空间与景观设计,突出了“步行优先、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5.3静态交通
小区采用以地下停车为主、地面植草砖为辅的方式:利用中心及建筑间的绿化景观用地设置地下停车场,地下车库出入口紧靠车行入口,减少小区内部的机动车通行;
利用住宅楼的地下室作为小区住户的自行车库。
6景观绿化
绿化景观规划思想:创造浅水系、塑造自然起伏的坡地形象、丰富绿地空间层次、平衡功能性与观赏性。
空间设计宏观上强化纵横向景观轴线,同时利用景观带将绿化引入各个组团,与外围的市政绿化片共同构筑网状的绿化体系。两心一带景观构架是社区主要的公共景观,也是居民日常交往活动的主要场所:通过创造水系,利用现状地形塑造坡地景观,布置雕塑喷泉、廊、亭等小品,营造优美自然的环境与游憩场所。滨水广场为社区的活动组织提供了便利,为形成社区凝聚力,文化认同感创造了有利条件。组团绿地与宅间绿地通过植物配置,丰富视觉景观,同时减少视线干扰,并注重避免光线遮挡。
7分期开发
①一期——B地块作为一期开发对象,以30层及33层高层为主打产品,体现项目高端形象,利于回收成本,确立主流客户,量价齐抓,快速回现的同时提升价值。
②二期/三期——A/D地块,满足安置的需求。
A地块西侧为在建34层住宅,北侧为已建6层住宅区,在用地西侧日照敏感地带,布置多层住宅。D地块西侧临近小学,所以我们将幼儿园布置在用地南侧,与小学一起构成良好的教育氛围。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chengshiguihualw/1862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