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论变更地籍调查及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2)

发布时间:2013-11-29   |  所属分类:城市规划: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2.1 进一步融合办公自动化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实现地籍业务处理与机关\"办文\"流程的一体化。把地籍信息系统建设当作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的子系统来设计。提高系统的兼容性,使各功能模块能拆、卸和重组,以适应单位内部的机构变动和业务调整。例如,包括地籍登记流程在内的\"办文流程\"宜采用 \"工作流\"和\"动态表单\"技术来实现。

2.2 进一步整合地籍数据库。一方面引入海量空间和属性数据管理技术,使得地籍信息的查询、检索、修改、更新、统计分析风味迅捷。另一方面,为使数据库的建设更为标准化,并具备开放性,我们正在尝试将现有的数据向国内外典型GIS软件数据转换,使地籍数据不仅满足土地管理的需要,而且成为数字城市的基础地理数据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2.3加强信息的社会服务功能,为体现信息的社会服务功能,我们正在研究地籍信息的发掘和动态分布等交互式服务系统,以满足公众的需求,增加政务公开的透明度,展示国土资源部门的新形象。

3 信息系统下工作模式的确立

在变更地籍调查和建库工作完成后,随着地籍管理信息系统也将在单位启用。在此之前,还需要根据地籍业务的需要进行业务流程的定义,明确各部门在地籍信息系统中的职责分工,提高地籍管理工作效率。在业务流程中,各相关部门协调办公,实现地籍信息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无缝集成,从方便群众的角度最终实现地籍管理业务的\"窗口制\"。即业务从一个窗口进,一个窗口出,进行一条龙审批和办理,使各单位和个人只需将申请文件和必备资料从窗口递入,除必要的现场勘察、会商等需来文件单位配合外,即可按规定的办文时限到窗口领取审批结果,其他中间环节由市局协商解决。

4 地籍信息系统的现状

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地籍信息系统建设虽然初见成效,稳步推进,但与国内先进城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系统建设的过程中,随着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以及我们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已发现当初系统设计中的许多不完善之处,通过反复实践与思考,总体上认为地籍信息系统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应该长抓不懈,需要不断地根据工作的需求进行改善。目前相当部分的地籍信息系统采用的电子数据,均是通过对以往地籍部门多年来形成的纸质数据的电子化处理。特别是地籍图形部分,存在由于图形形成过程中,以及地籍图保管损害造成的精度缺失,造成数字化后的矢量数据精度上存在较大的误差,且在数字化过程中不易发现,往往是新的数据通过外业测绘的数据导入时,引起数据间的冲突时,从而给我们在地籍数据的使用上造成了局限性。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4.1 系统设计和软件的开发要有超前性和可扩展性。软件的选型在考虑经济、实用的同时,还要跟上当前信息技术发展的主流,高起点的进行开发,避免因系统更换造成重复投资和浪费。

4.2 地籍管理需要规范化。地籍信息系统的建设离不开地籍业务的规范化,地籍管理业务的规范化是保证办公自动化的前提和基础,地籍管理的流程必须规范化,各部门的职责应明确化,各个业务管理行为必须统一化。

4.3 数据采集需要规范化。由于各种各样的因素,我国各地地籍信息系统采集的数据格式各异,缺乏规范化,给系统的建设和共享造成很大的困难和障碍,仅靠数据转换,必然会损失一部分信息,因此,在一个地区尽可能地要明确统一的数据采集规范和质量标准。

4.4 进一步加强业务人员的技术培训。为了将业务人员从传统的作业模式中解放出来,培训内容包括业务流程、相关技术规程、计算机知识、网络知识、信息操作和应用等方面。

5 结束语

通过在生产实践中,使这一系统模式下的地籍管理模式和数据结构统一,没有地域的区分,而只有系统功能、管理要求的不同,系统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对综合国土资源信息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支持及基础数据的共享,考虑国土资源信息系统的拓展以及与其它管理部门和管理业务的衔接。因此,系统建设在满足地籍管理要求的前提下,采用更为合理的数据组织管理方式,实现数据的高度共享,同时考虑在此基础上加载其它应用系统的可能。数据的组织管理采用区域数据组织管理方式,按各地区的具体情况,采用面向对象方式实现图数一体化管理. 使变更地籍调查及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更加系统化。

参考文献:

[1]国家土地管理局,《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 1992 年.

[2]国土资源部.《开展城镇变更地籍调查应重视五个环节》 . 2006 年

[3]国家土地管理局.《城镇地籍调查规程》. 1993 年.

[4]王万茂.《地籍管理》.北京:地质出版社, 2000 年.

城市规划论文征稿http://www.uuqikan.com/csghlw/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chengshiguihualw/4370.html


上一篇: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建设之路探索
下一篇:浅析城市规划中城市景观设计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