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一线城市极小户型的研究与开发
摘要:极小户型的室内设计,更加考验套内空间的设计能力,设计师必须考虑如何在极有限的空间内通过室内设计、智能科技和可变家具等元素,将极小户型的功能尽可能最大化。在室内空间,将需求排序并加以适当取舍。随后,通过空间共享,将客厅、卧室、卫生间、书房、厨房等功能区域实现重叠设计。
关键词:极小户型;智能科技;重叠设计;隐形空间
一、 引言
对于刚工作不久,又希望有自己一套住房的年轻人而言,最大的问题是房价。在目前,即便是在调控的环境之下房价走势趋缓,但正常一套四五十平方米的小面积户型,在北京总价也起码在六十万至一百万左右。面对依然偏高的房价,小户型如能推出低总价的产品一定颇受市场欢迎。对于大部分都市青年来说,或许拥有这样一套蜗牛式的家也是他们不错的选择。有关调查发现,有不少毕业不久的准购房者面临的最大困难并非是按揭供房,而是首付款。现时,在市场中已经有开发商在研究极小户型单位,而且在部分城市也已经推出。对于极小户型,业内有不同的声音。相关新闻媒介推出联合调查,数据显示,在市场中,极小户型得到的呼声颇高。
二、 极小住宅的概念与国内的现状
极小住宅的概念来源于日本和香港的极小城市公寓,面积一般在20平米左右,特点是每个空间面积都比较小,但能够基本满足人正常生理需求活动空间的房屋,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在极有限的空间内通过室内设计智能科技和可变家具等元素,结合社区公共配套和物业服务,实现舒适、时尚、便捷的居住感受。由于极小住宅具有节约土地、高品质的特点,深受现代年轻人的喜爱。
中国现时已经在西安有计划推出15平方米极小户型的万科,针对的群体也正是刚毕业的大学生。该\"袖珍房\"与香港住宅面积最低20多平方米的\"鸽子笼\"相比,万科在室内空间设计方面,将这极小户型的空间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室内面积仅有15平方米的房间里,床、卫生间、橱柜、书桌、衣柜一应俱全。这种室内使用面积仅有15平方米的迷你房,一共设计了三种户型,三种户型设计和装饰都不同,已有两种户型装修完毕,另一种户型正在装修之中。极小住宅是万科集团的创新产品,其概念来源于日本和香港的超小城市公寓,力求在极有限的空间内通过巧妙室内设计、智能科技和多功能家具等元素,结合社区公共配套和物业服务,实现舒适、时尚、便捷的居住感受。
三、 极小户型设计
1、巧妙的室内设计
极小户型的室内设计,更加考验套内空间的设计能力,设计师必须考虑如何在极有限的空间内通过室内设计、智能科技和可变家具等元素,将极小户型的功能尽可能最大化。在室内空间,将需求排序并加以适当取舍。随后,通过空间共享,将客厅、卧室、卫生间、书房、厨房等功能区域实现重叠设计。
在极小户型中,从设计出发,可以通过合理设计,使家具实现各种基本功能。按照重要程度和使用频率,居住者的需求排序一般为睡眠、收纳、卫浴、学习、就餐,在依序解决基本功能基础上,可在局部设计一些个性化和时尚元素,满足年轻人精神层面的追求。
在众多功能中,客厅因其会客需求降低作为隐形空间设计,只在必要的时候通过可变家具实现客厅功能。卧室的床头附近,可以设计插座满足使用笔记本电脑的需要,并在床头设计放书、手机、闹钟、小台灯的空间;书桌附近则需要增加收纳空间;餐厅和厨房只设计水槽、电磁炉、微波炉等基本厨具的安放空间,解决简易就餐需求。在家具和洁具的选择上,以万科的极小户型项目为例,穿衣镜、水盆衣柜等部品尺寸,全部按照人体使用科学合理的最小尺寸设计。
在极小户型的设计中,设计师得出的共识是:为了取得空间最大化的效果,必须使共享空间消除各种实际隔断和心理界限,形成整体空间和功能互换的效果。例如,在淋浴的时段,整个房间就是一间淋浴房,视线开阔,满足自由走动需求;在睡眠阶段,整个房间就是一间卧室。
2、科技家电的使用
不管是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住宅,以海尔地产为代表的一些开发商认为,\"俭居小户\"终将成为一种文化趋势,而海尔集团的家电背景,也将使白电、黑电、智能产品、光热产品、橱柜、整体卫浴和家装技术等在极小户型设计中大派用场。如海尔目前主推的U-home智能家居系统,可让房间成为模式可变的\"智慧屋\",如电视屏、电脑屏、监控屏三屏合一,就可减少家具使用面积。
开发商可以尝试在极有限的空间内通过智能科技家电的运用,与建筑、网络运营商、家电、家具、智能通讯、PC制造商以及拥有强大年轻群体资源的网站运营方跨界合作,使极小空间实现极致功能。
3、环保
首先是新材料,例如石塑地板,石塑地板使用的主要原料是聚乙烯塑料和精选的无放射性的大理石粉,是真正的环保、能再生利用绿色地板。其次是真空垃圾分类回收系统、真空排水技术等。
工业化住宅技术也可在极小户型中得到应用。极小户型内装采用装配式的施工组织方式,几乎所有的装修材料都在工厂预制好,现场只需要进行安装工作。比如,卫生间采用整体卫浴。从设计、生产、提供到安装、服务全是一体化。
四、 极小住宅发展的结论与展望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chengshiguihualw/441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