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在津郊小城镇居住规划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及改进(2)

发布时间:2013-11-29   |  所属分类:城市规划: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规划将安置人口的宅基地统一集中规划,安置区用地面积约为91公顷,规划住宅建筑面积101万平米,按照人均40平米的标准进行分配。

4.2、土地平衡问题

规划区界限由国土部门确定,为237.6公顷。规划将其分为了4个片区,其中一个为安置还迁片区,用地面积约91公顷;其余为出让片区,用地面积约为146.6公顷。集中了建设用的,形成规模化、集约化开发,将农民的宅基地集中规划开发,原来分散的农民宅基地用来退房还耕,保证耕地总量的平衡。

4.3、资金平衡问题

示范小城镇建设需要资金,单靠政府解决远不能够,政府投资仅仅是小城镇建设的一个渠道,更多的资金要求运用市场机制来运筹。

王稳庄示范小城镇的建设资金采用土地出让,出让土地的收益来平衡小城镇农民安置区的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将小城镇划分为出让区和还迁区,以达到土地出让还迁建设的资金平衡。

五、小城镇发展还存在的问题

小城镇的规划在宏观层面上解决了人口、土地、资金的问题,促进了小城镇的建设发展,但是当深入到下个层次是就会发现还存在一些问题。

5.1土地开发强度方面

小城镇建设初期,将规划用地划分为安置区和出让区,通过出让片区土地出让收益来衡量安置片区的建设资金。

王稳庄镇待安置人口约为2.3万,而安置区面积只有约90公顷,这直接导致安置区土地开发强度的增加,按照人均40平米的建筑面积标准,总建筑面积约100万平米,除掉城市道路、市政设施、防护绿带等用地以外,各地块的平均开发强度为1.7(容积率),有少数个别地块开发强度高达2.0(容积率)。然而与之相对应的出让区,居住用地面积约183公顷,出于地理区位、小区定位及人口构成预测等方面的综合考虑,将容积率基本确定在1.5-2.0之间。

由于以上原因,安置区和出让区开发强度出现了大的差异,由此导致人口分布的不均衡从而导致城镇空间界面的差异。

5.2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配置不均的问题

王稳庄示范校城镇的规划可容纳人口6.2万人,安置区除了将要安置的2.5万人之外,还规划了1.3万人的富余量,由此安置区规划人口就有2.8万人;按照人口指标计算,安置区约90公顷居住用地规划人口仅为2.4万人。

人口的分配不均衡就导致了很多跟规划人口有关的配建指标及设施的分布不均衡。

5.2.1 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方面

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按照人口安置区3.8万人,出让区2.4万人的标准配置,安置区的配置要远高于出让区得配置。

5.2.2市政公用设施配置问题

市政公用设施的配置问题所造成的影响要大于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公用设施的长站点和管网布局跟项目区的人口、建设规模都有较大的关系。

王稳庄小城镇的总建筑量约为254万平米,其中安置区约90公顷的用地上住宅建筑量约110万平米;出让区约183公顷的用地得总建筑面积约144万平米。

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市政场站点的布局需要整体考虑,结合已有的主要市政管网走向设置,而在下一层次的规划配置时,安置区的市政场点和管网密度都将远高于出让区。

5.2.3、规划人口问题

王稳庄示范小城镇人口的确定,具有不确定性。如果按照2008年《天津市西青区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分解人口指标得,王稳庄示范小城镇规划人口6.2万人,按照这个人口指标及安置区住宅户型比例分解得到安置区人口为3.8万人。而出让区约90公顷的居住用地只分得2.4万人口指标。人口分布的不均衡和指标分配的合理性势必影响后续规划的各项指标配置。

六、小城镇可持续发展对策探讨

6.1、合理分配人口数量、适当留有规划余地

规划设计中人口的确定有的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往往人口数量的预测的波动性很大。

在计算人口容量是采用多种计算方法,获取平均值区间,人口容量应留有余地。

6.2、还迁安置与出让区的合理划分

可以在城市设计基础上,结合空间布局,可以将安置区高开发强度的地块分散布置在整个示范小城镇规划界限内。

跟出让去结合布置,可以使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更趋于合理,市政设施场站点和管网布置相对均衡。从长远角度有利于规划的实施和管理。

6.3、高标准配置市政设施

采用高标准配置市政设施,为将来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建设量的增加做好了预留,虽然在现阶段资金成本的投入会增大,但从长远城市发展角度来评价,值得尝试。

6.4、房屋配置留有余地

对于安置区的房屋建设和农民安置用房的分配方面,首先建议规划时先前一步考虑人口数量变化和规划建设时序之间的矛盾,尽量预留出一定的建设余量,来满足人口增加对还迁房屋的需求。

其次,对于农民的还迁住房应进一步考虑王稳庄镇的人口结构、年龄构成、性别构成及知识结构,根据具体情况设计出符合当地农民需求的户型。

参考文献:

[1] 金其铭.农村聚落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7-17.

[2] 李君,李小建.国内外农村居民点区位研究评述[J].人文地理,2008,

23(4):23-27.

[3] 杨世松.探索新农村就地城市化之路[J].理论与现代化, 2007,(4):47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chengshiguihualw/4473.html


上一篇:如何对城市管线设施进行规范化管理
下一篇:关于城市自来水管网压力的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