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城市规划编制问题及对策(2)
3.2规划审批与批后监督脱节
市规划局虽然负责规划的编制和报建审批,但城市的监管属城监支队(现为行政执法局)。由于编审与监管分属两个部门,有时难以获得要求与标准的统一或缺乏行政沟通,当违章建筑发生时,直接负责者是城监部门,由于不能及时地获得规划审批部门的认同,就以简单的\"以罚代管\"代替依法行政,违章建筑便得以生存;同样,规划审批部门若发现违章建筑,又不能直接通过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对违章建筑的制止显得苍白无力。
3.3无报建的违章建筑情况严重
建市以年来,市区出现了近200万平方米的违章建筑,占同期总量的四分之一。大量违章建筑的存在破坏了城市合理布局,阻碍了城市规划的顺利实施,影响了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行和城市功能的有效发挥。
4.城市建设用地的问题
4.1、\"城中村\"问题突出
由于潮汕平原村庄密集,城市又是在原城郊农村地带发展起来,\"城中村\"及集体自用地在城市中占较大的比重。以市区东山新区为例,该片区规划范围1220公顷,城市统征地509公顷,占总用地面积的41.7%,村庄及集体自用地711公顷,占总用地面积的58.3%。由于城市主次干道两侧地用地是黄金地带,在统征地时大部分被村留为集体自用地,据统计,东山新区主次干道两侧集体用地占67%,城市统征地只占33%。各村又把两侧的地分给村民作铺地,造成城市道路两侧均为农村铺面,破坏了城市的街景立面,影响了城市景观,降低了城市的品位。\"城中村\"的\"脏、乱、差\"问题已成为突出问题。
三、城市规划的对策与建议
省委、省政府把推进城镇化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大战略。面对新形势,需迎头赶上,改变我市城市规划工作的落后局面,应着重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加大规划投入、完善规划体系。
规划是城市建设的灵魂,是城市发展的方向,也是城市管理的依据。要按高起点、前瞻性的要求,根据揭阳特色和时代要求科学编制城市规划。
1.1修编总体规划
市区总体规划是1994年编制的,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原总体规划的外部环境和前提条件已发生重大的变化。按照总体规划5年一小修10年一大修的惯例,修编市区总体规划应提上重要议程。要按照\"高起点、远目标、重实际、可操作\"的原则,综合定位市区发展战略,制订市区发展蓝图。
1.2制订181平方公里城乡协调规划
市区规划管理范围从30.44平方公里扩大到181平方公里,为了更好地做好城市规划管理工作,使城市规划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应制订181平方公里城乡协调规划。从整个市区181平方公里范围内,协调好规划建成区58平方公里与榕城区、东山区、试验区四者的发展关系,统一规划市区内重大的功能布局、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市区内主要道路框架。
1.3是完善详细规划
一是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二河四岸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础上编制58平方公里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二是做好七号路南片区的修建性详细规划。三是分期分段做好市区主要干道及重点路段两侧的城市设计。
2.集约建设,紧凑发展。
揭阳人多地少,现状城市人均建设用地只有70多平方米,城市建设应采用紧凑的空间发展战略,需要将城市建设有效地集中于城市规划建设区内进行,控制规划建设区之外的土地开发,防止\"摊大饼\"情形再发生。
集约建设其核心是统一规划、开发、建设、管理。其好处在于:便于统筹安排。便于统一进行物业管理。相反那种见缝插针,零星分散建设或将整个地块化整为零所造成的后果是,只建了房屋,而道路、通讯、供电、给排水及文化、娱乐设施及环境不配套。今后应控制零星建设,提倡化零为整、联合建设。
3.突出城市个性,提高城市品位
揭阳市区北有黄歧山,南有龟石山,其间又夹有尺度亲切、形似笔架的紫陌山,三山呼应,东、西为榕江南、北河穿城而过,将城市分为三片,可谓\"城中水,水中城\"。自然景观条件极佳。
3.1创新人文景观
一是划定揭阳古城为\"古城特色景观区\",对于有价值的文物古迹,如进贤门城楼、学宫、城隍庙、等加以保护和修缮;二是划定马牙大桥至梅东大桥之间的北河两岸为\"城市形象景观区\",建设高质量的市行政办公中心、市金融商贸中心和居住区,塑造揭阳现代城市景观形象;三是在城市的东、南、西、北四个发展方向上,结合新区的开发建设新区的景观中心,创造新的揭阳市城市入口景观形象。
3.2协调自然景观与城市景观
充分发挥揭阳市\"山水城市\"的景观优势,实现将自然景观与城市建设完美结合。一是将以九、十号街为中心的一条城市建设带作为揭阳市的\"城市景观主轴\",其建设强调与自然山水的联系;二是在城市建设中,重视人工自然景观环境的创造,创造\"显山露水\"的视觉环境、加强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联系;三是保留和改造现状由榕江南北河及仙桥河出发,伸入城市的自然沟渠、支流,进行绿化建设,形成深入城市的水体绿化系统;四是结合沿江绿带的建设,设置规模不等的自然景观绿地。通过以上的努力,将城市内的公共绿地、居住绿地、城市公园、城市广场、沿江绿带等的建设与自然山水联系起来,使山体伸展入城市、水体渗透入城市、绿地镶嵌入城市,形成\"城在山水中,山水绕城市\"的\"山水城市\"景观结构。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chengshiguihualw/4590.html

